开在白族服饰上的“上关花

每一个白族姑娘的衣柜里,至少都会有一套白族服饰。

开在白族服饰上的“上关花”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显著的文化标识之一。每逢大理的重大节日,白族姑娘都会穿上她们的白族服饰,一是为了“热闹”,二是为了“赛装”。2017年6月,白族服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于“上关”这个地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理“风花雪月”里的“花”就是意指上关花。当然,这个地方除了有上关花,还有心灵手巧的白族姑娘,将所有的关于“风花雪月”的浪漫,绣在衣上,穿在身上。 白族服饰不仅蕴藏很多寓意,还有很多“门道”。听说上关镇有个做白族服饰的“专业人士”不仅把上关花“穿”在身上,还用它帮大家改善了生活。近日,我们前去探访,想看看最地道的传统白族服饰究竟如何手工制作出来的。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白族服饰传习所坐落在大理市上关镇兆邑村,负责人是白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市刺绣协会会长刘茂菲。这个传习所,既是她传授教学的地方,也是她展示白族服饰的展厅,更是她生活的地方。

初见刘茂菲,她身穿精致的白族服饰,正在给来自周边的学员进行刺绣技艺的培训。一片叶子怎么才能生动展现?色彩搭配如何才能更美观?她正一一为学员们解答。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成立于2018年11月,刘茂菲说,到目前为止,比较稳定的成员约有2000人。他们其中年纪最大的有76岁,年纪最小的才有10岁。

生活与爱好同住,梦想与传承同在

趁着学员培训的间隙,我们参观了传习所,想看一看刘茂菲传承白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小天地”。传习所一楼就是一个展厅,每天过来学习的学员就是坐在这里,相互学习,一起创作,展厅就是一个完整的剪裁、缝制间。我们进去的时候,刘茂菲的爱人李文飞,正在教两个学员剪裁。同样,李文飞也是白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夫妻俩分工搭配,一个主要负责裁剪、设计,另一个主要负责刺绣、制衣。

三楼被分割成一间会议室和三间展览室。会议室一般用于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的成员培训和交流,旁边的展览室里展出的是刘茂菲的一些白族服饰藏品以及学员作品。

整个房子共有三层,两层都用来装“爱好与梦想”,仅仅只留下一层居住使用,这也算是把爱好装进生活,把生活融入传承了吧。

“现在还打算把旁边的老房子再装修装修,把展品区扩宽,方便参观和交流”,刘茂菲说。 

弘扬技艺,带动脱贫

在培训现场,一位小女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刘茂菲叫她“思思”,今年10岁,是刘茂菲最小的“徒弟”。“她都是叫我师傅,学了3年,现在也能独自完成一些作品了”,刘茂菲说。

段秀全也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的老成员了,她几乎天天都会过来。“以前就是家庭妇女,家里也比较困难,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成立,刘老师主动找到我来免费和她学,对我帮助很大,做的东西卖出去也能贴补家用”,段秀全笑着说,她现在身上穿的也是自己做的。

和段秀全年纪差不多大的赵玲,家就在传习所的隔壁,赵玲的积极性很高,几乎得空就往传习所跑。“我是自己喜欢,以前都是买来穿,现在可以自己做。刘老师教得比较详细”,赵玲说。

像段秀全、赵玲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或是家庭困难,或是个人喜欢。刘茂菲说,她一直都在找寻一条路子,她既想把手艺传承下去,也想带动大家致富,更想让白族服饰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白族服饰的美。

为此,刘茂菲成立大理市云绣服装专业合作社,旨在传承发扬白族传统服饰文化。一直以来致力于制作白族传统服饰和白族刺绣精品,同时切实助力“指尖脱贫”计划。 

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

刘茂菲与李文飞同属于白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俩与民族服饰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可以说一家人都是与白族服饰打交道,包括他们的手艺也是爷爷辈、父亲辈传下来的。 

白族服饰是一个很大的载体,它包含很多元素与内容。它来源于生活,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情趣。传统服饰,它不仅仅只有服饰功能,社会进步、生活状态全都体现在“服饰”上。白族服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精粹,同时也不断推动着白族服饰的创新与发展。

说起白族服饰,刘茂菲感触良多,她认为就目前来说,白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最紧要的问题。“白族服饰涵盖的面比较广,我们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不仅自己教,还请其它地方的老师来上课培训,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但是,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部分人也很难坚持”,刘茂菲无奈地说。 

“传习所成立之后,我们设想的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我们还想把传统的白族服饰文化保护起来,不仅是上关的白族服饰,还有其它地方的,把每个地方的白族服饰做整理,集中展出,就像是一个白族服饰的博物馆一样,希望有一天能实现”,刘茂菲说,“现在有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这个大平台,这条路可能会好走一些”。

不得不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这个平台的搭建,不仅仅让白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顺畅,还能为更多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援助、技术培训的帮助,让她们通过缝制白族传统服饰将可使用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善生存状态。文化也保护了,经济也发展了,日子也过好了,极具意义。

刘茂菲对白族服饰的热爱是源于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服饰远远不再只是依靠兴趣了,我觉得它已经深入我的骨髓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刘茂菲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义无反顾,坚持下去,把它做好”。

白族服饰承载的不仅仅只是穿在身上的魅力,还有一针一线之下蕴藏的白族传统文化魅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白族服饰文化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它的活力,彰显它的魅力与价值。 

来源:大理非遗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