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鞭一舞皆出彩——白族霸王鞭

霸王鞭舞,白族语称为“搭哇别”“得且嘎”,是白族民间舞蹈里最有特色、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舞蹈,又称花棍舞、金钱棍、英雄鞭、打连厢等。白族霸王鞭舞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大理市及洱源、剑川、宾川、云龙等县白族聚居地区。据《徐霞客游记》《滇中琐记》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它在云南大理一带就已流传。传承至今,霸王鞭舞已经成为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7年,白族霸王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为一种传统舞蹈,霸王鞭舞还具有娱人娱神等社会功能,在白族“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以及安龙谢土等民俗祭祀活动中,都能看到人们跳霸王鞭舞的身影。

大理、剑川、云龙的霸王鞭舞各有不同。大理市一带的霸王鞭舞通常用唢呐、三弦和笛子伴奏,有上百种打法和套路,整套动作需连续跳跃舞打,一个套路最少四拍,最多三十六拍,较有特色的舞蹈套路是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流传的“庆洞二十三下”。

打霸王鞭时,舞者右手持霸王鞭的中部,上下左右舞动,并不停地用鞭来回磕打双手腕、双手肘、双肩、双胯、双膝关节和双脚腕等12个关节,称为“打十二月”跳一套动作打击 24下,称为“跳 24节令”。随着舞者手舞足蹈的起落动作,霸王鞭发出有节奏且清脆悦耳的响声。舞者身随鞭移,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舞蹈动作连贯自如,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霸王鞭舞常与八角鼓舞、双飞燕相配合,组成“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舞蹈动作,并打出“一条龙”“四梅花”“劈四门”“满天星”等队形。表演时,男女交错,旋转对舞,在套路和阵型的变化中边唱边跳、时进时退,气氛热烈,阵势壮观。

白族霸王鞭舞根植于民间,是深受白族群众喜爱的传统舞蹈,在民间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在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不再学习较为传统的霸王鞭舞,白族霸王鞭舞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大理州、市文化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传承霸王鞭舞的措施,通过组织民间霸王鞭歌舞赛演,开展霸王鞭舞进校园,组织霸王鞭传承培训班等活动,逐步改善了霸王鞭的存续环境,使白族霸王鞭舞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

来源:大理非遗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