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玉溪】元江特色美食之旅(上)

玉溪市元江县位于云南省的中南部,因地处红河流域元江中上游而得名。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自治县。多民族聚居,荟萃了多元的民族美食文化,跟上小编的脚步,一起到元江看看都有哪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吧!

麻脆粑粑(傣族)

每年中秋来临之际,生活在元江县、红河等热坝区的傣族群众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麻脆粑粑,喜迎中秋的到来。麻脆粑粑可炸可烤,具有酥、香、脆、甜的特点,是傣族最喜欢吃的传统美食之一。

麻脆粑粑以糯米、麻脆药、白糖为原料,纯手工制成。制作工艺流程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费工费力。首先要到山上寻找野生的天然麻脆药,将其制成淀粉水后滤渣放置一边备用,准备好簸箕、竹席和糯米粉等其它原材料,把优质糯米饭蒸熟,放入碓中,边舂边洒入适量的麻脆药水和蔗糖水,使之相互融合,糯米团逐渐变得光滑细糯,韧弹性十足。然后取出粑粑放到洒上干糯米粉的案桌上,用擀面杖将粑粑厚薄均匀地摊开。在簸箕和竹席上自然阴晾成半干后,用剪刀剪成条块状或大小不等的各种形状,然后晾干储存。到了这一步,麻脆粑粑的半成品算完成了。食用时,把晾干的麻脆粑粑,放到油锅里炸或在火炉上烤,几分钟的时间,一块块色泽金黄、香甜酥脆的麻脆粑粑就摆到客人们面前供大家品尝。

傣家人有句谚语,“金不贵,玉不贵,麻脆粑粑最珍贵”,就是说要吃麻脆粑粑一定要付出辛勤劳动,相互团结合作,这是傣家人对甜美和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团结友好和幸福吉祥的象征。

米花(傣族)

在元江傣族的村子里,开始做米花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邻里都在互相帮忙做“米花”是傣族村子独有的景象。

米花制作挑选本地优质糯米过筛,去杂质,用清水淘洗,并用清水泡数小时蒸熟;将蒸熟后的糯米,倒入大盆内,按比例放入白砂糖,拌匀后再蒸十多分钟,随后一点点倒在竹席上,用竹筷均匀地摊开成直径20厘米大小的米饼,进行冷却,自然阴干,即为半成品,然后储存待用。食用前,将半成品放入油锅内,用高温油锅煎炸,等米饼炸脆后漂在油面上时,即可起锅。

米花,以其色泽洁白、香甜酥脆、爽口化渣、食后有稻谷清香余味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旅游、休闲、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竜粑(傣族)

竜粑是傣族独有的一种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广受食客喜爱。

制作竜粑都是选择上好的香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三小时时左右,滤干水分,或水磨,或碓舂,再经箩筛细细筛选,以保证竜粑口感的细腻,分别拌以花生、豆类、制盐,即可做成咸味竜粑;假若咸味竜粑还不能打动你,那么,糯米粉还可拌入红糖、白糖、芝麻等做成的甜味竜粑,也会是不错的选择。从果园中采回芭蕉叶,清水洗净,揩干水分,擦上熟猪油(防止粘叶),把拌好佐料的糯米粉舀在蕉叶上,包成一个长方块,再用粽叶绳栓好,放到锅里蒸熟,一个细嫩柔软,香甜可口,外形可爱的竜粑便做好了。细细咀嚼,满口浓郁的芭蕉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米香味,口感细腻、软糯。

香草肉粽(傣族)

傣族粽子选用当地特有食材,口味独特,最特别之处在于香料,主要有香草、沙榔、八角和草果等,把糯米蒸熟后,放入少量八角粉、草果粉、盐和猪油搅拌均匀,不仅提升粽子的香味,草果还有健胃消食之用,减少肠胃负担,喜欢肉食的还可加入火腿、牛肉丁等,然后把拌好的糯米饭放在清洗干净的粽子叶上,再放入新鲜的香草和沙榔,用棕树叶捆绑起来,把捆绑好的粽子再第二次进锅蒸,让粽叶的香味和沙榔以及香草的香味同时释放,让人们吃起来既有植物的清香又有糯米的软糯,品尝过后唇齿留香、意犹未尽。

元江特色粽子还有越南大粽子、香蕉粽、黑粑粑粽、三角粽等,同是粽子,可款式、味道、调料、制作工序也大不相同。

因远米干(白族)

因远米干是元江县因远白族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食品之一,因其柔软滑口、薄而劲道、口感良好、风味独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远米干选用当地优质红米和天然清泉水为原料,将红米磨成米浆,在长宽约两尺的木框内,倒入一层薄薄的米浆,架空于沸水锅上熏蒸而成,这种以纯手工方法制作的米干,无论是直接食用、凉拌或煮食,味道都异常可口,特别是凉米干,因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喜爱。因远白族还将米干切条晒干,制成干货“米干片”,便于储存和携带,这是白族人馈赠亲友的佳品,配上干腌菜或土鸡蛋煮出来的米干片,不仅味道好,还方便营养,可作为产妇的专用食品和吉祥物品。

数百年来,因远白族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米干的传统,在每年的农历三月还有蒸米干、晒米干片的习俗,因远米干也随着一年一度因远白族三月会、米干节的举办而声名远扬。

猪血糯米肠(哈尼族、彝族、傣族)

制作猪血糯米肠,关键在于掌握好各种食材所需的量。在杀猪头一天,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泡透,杀猪当天,用甑子蒸熟。猪血则用刚屠宰的,用盆在接猪血时,还得同时搅拌,直到猪血变凉为止,把血渣除去,使猪血不会板结,保持液态。此时,便可用接好的猪血与糯米饭一起搅拌,边拌边撒入盐巴、草果粉等作料,拌匀后准备装肠。这一切动作都得迅速,必须趁糯米饭凉之前做好。彝族群众使用的肠子一般是猪大肠,猪大肠用香油、芭蕉叶反复搓揉,除去污垢,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淋去水分,便拿到簸箕上把拌好的猪血糯米饭塞入肠内,挤压严实,使之不留空隙,肠子两头用绳子栓牢,至此,猪血糯米肠就算制作完成。

猪血糯米肠的食用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蒸、煎、烘,把做好的糯米肠切断或切片,放在甑子里蒸熟,即可食用。这种食法适合怕腻怕硬的老年人。煎吃,就是把糯米肠切片,放在油锅上煎熟食用,煎熟的糯米肠油而不腻,香甜可口。烘吃最为简单,只要把糯米肠切片,放在火上烤熟就可以食用,年轻人和小孩子大都喜欢这种吃法。

油炸泡皮(傣族)

泡皮,本地人又叫油炸肉,其做法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因为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好,关键是看火候掌握是不是恰到好处。过去元江傣族做泡皮都是在杀年猪时,选用上好的三线肉,切成2寸左右宽的肉坨,放在大铁锅中用冷水煮熟,待肉熟后方改用文火慢慢煮,待肉坨中的水分全部去除,当肉坨开始炼出猪油时即可,然后出锅放入大桶或油缸中,之后再用炼熟的猪油浸泡封存。待一至两个月后表层上面的猪油,凝固形成白色的板块状时,即说明肉坨坨已经被猪油浸泡得差不多了。此时,人们需要食用或者用来待客时,就用专制的大长竹筷从油缸内,一坨一坨的把它夹出来,放入油锅中用文火慢慢炸香,直至炸泡后的猪皮颜色微黄时即可取出。

已经炸泡了的泡皮,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来煮泡皮酸汤、泡皮肉汤、菜汤,其香脆可口、嚼劲十足让各地食客意犹未尽,还可用来赠送亲朋好友,是一种老少皆宜却别有风味的地道美食。

彝家火腿

彝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制作出的食物也独具地方特色,彝族火腿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元江彝族人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开始过年,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杀年猪。自家养殖的大肥猪,是制作火腿的上乘原料,猪肉品质好、营养丰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对猪腿进行加工:首先在下猪腿的时候,有经验的农户会把猪腿下得肥大而且有看样,并放上盐巴进行无数次的揉搓。揉搓的过程中,到切口的地方搓揉和有皮的地方搓揉的时间和方式都各有讲究,手法不一。把搓揉腌制好的猪腿放在木板上,上面盖上一块板子,板子上放上石块,石块可起到加重挤压的作用,把猪腿的水分挤压出来。差不多过了10天左右,再用酒揉搓,酒香就揉进了火腿。风干之后,就成了香味浓烈、味道鲜美的彝家火腿。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整理

元江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