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土化
民宿成乡村旅游新风尚
云南是发展民宿最早的地方!在大理客栈协会会长杨鸿忠看来,“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比较大。”随着云南民宿产业逐渐走向成熟,民宿业者将向中高端化、精品化、个性化方向转变,而客栈民宿的发展将有力助推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杨鸿忠表示,大理目前有听海、田园风光、白族古镇风、山地精品、文保类等不同类型的客栈民宿,其中,田园风光系列依托大理美丽的乡村旅游风光而建。此外,白族古镇风系列、山地精品等民宿都是建在喜洲等地,随着游客到来,当地居民也成为旅游从业者,更好地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从2015年5月开始,我们团队半年间签下了全国10个空心乡村,这10个空心村子分布在江南地区和云南,交织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通过引进旅游业,让这些因人口大量外出和凋敝的乡村逐渐恢复生机。”上海世博会园林总设计师、乡伴创始人朱胜萱说。
如果说,新兴的乡村旅游是一艘体验乡村生活的“巨轮”,那么民宿就是一个个锚地,对于在云南长大的朱胜萱来说,发展民宿能让更多游客深入云南乡村,让乡村旅游真正落地云南。未来,朱胜萱还将在元阳、临沧等地选一些村落建设民宿,让更多人发现、体验美丽的云南乡村。
提升附加值
特色民宿助力旅游升温
历经10多年探索发展,云南客栈发展为层次多样化、从简单到精品、从经济到高端的新型旅游产业,价位从一晚数十元到上千元,可以满足各类游客需求。
特别是如松赞系列、杨丽萍艺术酒店等民宿都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享誉海外的云南名片,时常出现一房难求局面。其中,全球最大的旅行评价网站Trip Advisor连续9年把松赞列入“中国最好的25家酒店”,2016年最新榜单里松赞就占了3家,美国CNN将其列入中国风景最好的9家酒店。“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地方,发现做民宿,一定要纯粹,紧紧结合当地特色。从2000年开始,在迪庆,布下了松赞的6个点,我心里很清楚,我要为来到松赞的客人做一个一个的家。”在松赞系列酒店创始人白玛多吉看来,像家的酒店一定是这样的,“当你进入这里,被当地文化包裹,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就是你在这个地方的家。”
“民宿民俗是客栈的落地载体,这是客栈有别于商务酒店的地方。开客栈民宿首先要对当地文化深入了解,并且要个性化、差异化,云南民宿客栈的发展可借鉴其他地方民宿客栈体系发展较成熟的模式,之后进行创新,加入云南本地民族文化元素,将客栈做成小而精、小而美,打造专属于客栈民宿文化的小强模式,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杨鸿忠表示。
“客栈民宿不只提供住宿,2000多家客栈民宿在丽江古城已形成一种客栈文化!”丽江客栈商会会长王立东说,丽江的客栈民宿包含纳西民族文化、民居式建筑,这里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客栈经营者,他们以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为蓝图,结合良好周边景观、配套设施、良好设计理念、当地特色美食,搭配当地文化古迹解说导览、创意商品,不断提高民宿客栈的附加价值。
“丽江作为客栈集中地,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为背包客提供简单住宿条件,发展到现在精品客栈、连锁客栈的壮大,并且许多游客已经把来丽江旅游住客栈当成是一种时尚。”
评估承载量
创新民宿发展模式
在民宿客栈迎来大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业者也对如今云南民宿客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示担忧。
情怀,是很多民宿主,尤其是跨界民宿主选择投入民宿行业的一大原因。情怀是民宿的灵魂,但光有情怀远远不够。业者表示,在打造民宿集群旅游区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民宿主的情怀出发,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乡村的民俗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同时也要理智地看待民宿的情怀,从自身实际因素出发,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打造理智的适当的情怀体验。
许多业者说到,这几年,在客栈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云南部分城市的硬环境建设滞后,客栈硬件配套也存在着滞后性,大部分的云南客栈都没有营业执照,存在安全隐患,甚至部分客栈面临着再次注资和再次转让,客栈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云南民间客栈中,丽江约有3000家(丽江古城2000多家),大理约3800家,西双版纳约300家,腾冲约300家。在云南许多地方客栈民宿的数量已达饱和,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大理目前3800多家客栈,已达到一个饱和,接下来应该在这些客栈中打造一批有文化、有内涵的客栈代表,不要一味追求数量竞争,客栈市场应该留给有准备、有文化、有客栈情怀的人,只有将民宿客栈发展与当地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才能做得更好。”杨鸿忠说。
“随着人们旅游出行方式和个体需求发展的改变而衍生出来的散客时代的到来,组团旅游和自由行平分天下,带动了客栈的发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院长范德华表示。在发展的同时,如何根据区域的承载量,评估区域开设民宿客栈之数量?如何追求可持续性发展?是云南客栈民宿发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