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野味”
步行6公里的悬崖天路后,已快下午4点,饥肠辘辘的我们下山来到小法块村,本村人洪大妈已经调好苦荞面,准备烙饼。荞饼分甜荞和苦荞,从附近的山上采摘荞麦,回家晒干、撵细、淘净,变成荞面,加水调和,荞面里还能看到黑色的苦荞壳。洪大妈烙饼不放油,用小火,荞面倒进锅里,抬锅轻轻一转,让荞面受热均匀,不到一分钟就烙好了几张饼。苦荞饼入口清苦转甜,特有筋道。洪大妈给我们端来自家采摘的野花蜂蜜蘸着吃,淡淡的清香和荞饼相得益彰。洪大妈的荞麦饼比较出名,许多人还慕名前来购买能做成枕头的荞麦壳。
除了荞饼,洪大妈还做有许多零售干货:野核桃、竹笋、野生菌、树花、野生木耳……全部来自菌子山的丛林。菌子山的野生菌品种很多,大多数菌子当年就能吃完,奶浆菌是例外。因为它产量高,口感好,每年洪大妈都会留下部分奶浆菌做成干货,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野生菌。
菌子山上多的是大自然的馈赠,洪大妈在适宜的节令上山采摘,晒干储存,能换取一些零花钱。关于哪片林地有什么山货,哪棵松树下有什么菌子,山下村民都一清二楚。就连我们这样的业余选手,也可以在山上随意地找到能做中药材的板凳果、能充饥解渴的野生荔枝。一路上,还能看到正坐卧啃草的绵羊,灵敏的野鸡,毛皮光亮的骏马,以及菌子山特产——会爬树的黑山羊。菌子山除了是知名景区,也是周边居民世代相守的生活家园。
囫囵烤鸡
垫了垫肚子,我们来到洪大妈家旁,刘亚邦的烤鸡店就在这里。刘亚邦刚从山上回来,换下沾染泥土的衣服,准备烤鸡,他给我们准备了一只2公斤左右的母鸡。菌子山烤鸡选用的鸡不拘公鸡母鸡,但必须得是放养的,“平时都在山上放养,漫山遍野自己刨虫吃,偶尔喂食包谷和荞子。”烤鸡十多年,刘亚邦总结:“刚刚要下蛋的母鸡和刚刚想叫的公鸡烤出来最好吃,大概养了四个月左右。”
鸡是一个多小时前杀好的,掏空内脏,鸡身用盐涂抹均匀,腌制两小时,不放其它调料。“佐料不放多,放多就失了鸡本身的香味。”刘亚邦的妻子颜丽芝把炭灰拨开,栗碳冒出火光,颜丽芝又加了几块新碳进去,炭火盛装在直径一米的大铁盆内,终年不息,闲置的时候只需用炭灰覆盖。短短10分钟,火烧起来,颜丽芝把火挪到网眼状的烧烤桌下,取出腌好的囫囵鸡开始烤。
刘亚邦的烤鸡多是囫囵烤,也有切成块之后烤的,囫囵烤的特点,刘亚邦告诉记者:“鸡皮是烤熟的,但鸡皮包裹的地方算是被热量蒸熟的,更加滋嫩,不上火,但囫囵烤的比不上切块烤的香。”
火候最关键,以中火最佳。“火小烤出来的鸡味道干绵不香,甚至会烤不熟,火太大会糊。”烤鸡的过程非常需要耐心,必须时刻守在旁边,随时翻动鸡肉。不到五分钟已经有香气出来。鸡的背部离火更近,开始变成焦黄色,烤鸡不用刷油,鸡皮饱满的油脂被火烤后自然形成焦香口感。火更旺了,油不时会滴进炭火,火焰窜上来,颜丽芝提起鸡腿迅速把鸡带离网面,“火焰直接烤鸡,会熏黑鸡皮表面,而且有烟熏味。”经常翻动也是为了避免鸡被烤黑。
颜丽芝虽然跟我们说着话,但眼睛时刻不离开烤鸡,双手长期接触炭火油渍,变得有些粗糙。刘亚邦换好衣服洗了手,接过妻子的工作。20分钟后,鸡皮裂开,渗出更多的油,鸡油被火烤到沸点,发出“滋滋滋”的声音。30分钟后,整只鸡已经不是初烤时的舒展状态,蜷缩了不少,火烧得更旺了,有烟子往外冒,烟子不呛人,而且有股鸡的香味。刘亚邦弯腰把碳扒开,减小火力。烤鸡快熟了。
“锁水”的烤鸡
烤鸡的最后一个诀窍是把握它的成熟度。一旦烤过头,烤鸡就会有焦糊的味道,而且鸡里面的水分会散失,烤鸡就不嫩了。“你看,鸡皮裂开的地方,有细小的水滴在滚动,这就说明鸡肉里面的温度达到了,把鸡肉包含的水分都煮沸了。这代表烤鸡可以吃了。”细看,鸡皮收缩裂开露出鸡肉,鸡肉的表层果然有小水滴在沸腾,菌子山烤鸡的特点便是“锁水”,近一个小时的烘烤,鸡肉里的水分没有丧失,被鸡皮锁住,所以吃起来尤其鲜嫩。刘亚邦开玩笑说,有客人专门来接这个水珠喝。
钱多多是店里的常客,从开始烤鸡就守在旁边看,看着快熟的烤鸡,她迅速伸手从火上撕了一块鸡皮下来,她笑着说:“在边上看着,香味把馋虫都勾出来了,偷嘴吃。”刚撕下来的鸡皮十分烫口,但也是最香的。刘亚邦最喜欢吃的部位是鸡腿上面鸡腹部肉,“最嫩。”囫囵烤好后,刘亚邦要用手把鸡肉撕成块,方便食用。也有嘴馋的客人约了三五个朋友来,一人抱一只烤鸡,自己撕着吃。刘亚邦到院内把水龙头打开,到厨房开始撕鸡,顺着鸡的关节,轻轻就撕开了,撕开的部位带着蒸汽,比鸡皮处要烫得多,刘亚邦迅速跑出去用自来水冲手冷却。反复数次,才把整只鸡全部撕开。和同龄人相比,刘亚邦的手更显粗粝。
烤鸡不用再放任何调料,撕开即可上桌,有干辣椒调制的蘸水。每一口都有皮、有油、有肉,鸡肉原香包裹整个口腔,嚼细咽下去之后,嘴里还在不停分泌口水。鸡皮焦焦脆脆,一撕里面的水会响,鸡肉非常嫩,甚至看不到一丝一丝的纹路,确实是外香里嫩。鸡脚、鸡翅软糯喷香,鸡脖干爽焦香,躯干部位香嫩多汁。当地人用刚刚吃剩下的荞饼包住鸡肉,一团塞入嘴里,也吃得津津有味。最后,这只2公斤的烤鸡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菌子山下的这道美食还吸引了很多来自外省的吃货,“今年从贵州兴义来吃烤鸡的人最多,重庆、成都来的游客也比较多。”在昆明、曲靖等地,也有一批菌子山烤鸡的粉丝,“他们就比较随意,一般都是老顾客,快下班时打电话给我,等鸡烤好他们差不多也到了,吃完又返家。兜风和美食两不误。”
生意最好的时候,刘亚邦一家一天烤了120多只鸡,3只烤全羊。刘亚邦家有好几口烤鸡的大灶,数张烧烤用的大网面桌子,还有一个一次能烤10只鸡的烧烤炉。刘亚邦正在建三层楼房,他计划再开一个宾馆。
洪七公叫花鸡
刘亚邦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村里就有吃烤鸡的习惯。“老辈人就会烤鸡吃,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山玩,在山上架个火就能烤鸡。”
刘亚邦称当时的烤鸡为“洪七公叫花鸡”。把杀好腌好的鸡用泥巴糊起来,泥巴很特别,“是去其它地方找人家用来烧瓦的泥巴。”泥巴糊得厚厚的,这是为避免把鸡烤糊,外面再包一层叶子。在地上敲个洞,把鸡埋下去,轻轻铺层薄土,在上面生堆旺火,大火持续烧两三个小时,直到把地面烧烫烧红,“把鸡生生焖熟。吃的时候泥巴都已经烤硬了,把泥巴掰开,撕着吃。”
过去的烤鸡用柴烧,柴烧的缺点是会有烟味,用泥巴糊鸡可以避免烟味。但这种烤法太费工夫,现在几乎不用。
Tips
交通:
菌子山位于师宗县五龙壮乡。可自驾沿昆石高速公路往召夸方向行驶,在江召公路与058乡道交接口转入058乡道,然后沿058乡道一直向南到达菌子山。也可乘坐火车、客车至师宗站下,转乘旅游专线到达菌子山。
整个菌子山的道路还算不错,适合进行汽车拉力赛、单车越野赛。菌子山景区面积有20公里,游览面积占12公里,适合自驾车旅游。
住宿:
在菌子山下的小法块村有干净卫生的农家乐,有接待能力。或者回到师宗县城,有各种档次的酒店、旅馆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