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食牛排骨
牛汤锅的第一口,是偷嘴吃到的。那时是盛夏的下午4点半钟,我们从凤凰谷上码头用了两个多小时漂流到下码头所在的五龙乡,简单换洗后便直奔刘保财的牛汤锅小店。小店位于乡里主干道的一侧,院中放置着牛羊肉铺子都会有的铁杆,上面悬挂着牛尾巴、牛骨,近看,牛骨是一副相对完整的骨架子,骨头回环曲折,没有砍断折损的痕迹,肉和骨分离得极为彻底,骨头上只有一层非常薄的肉粘着,足见杀牛人刀工之利。从铺子往外看去,周围小小的山包上全是树,道路两侧的少许建筑没入一片绿意。来往车辆较少,空气带着几分清爽透亮。
其实,哪怕不看小店招牌,闻着肉香也能找到地方。刘保财在门口设了两个大火炉,两口大锅正“咕咚咕咚”煮着东西。“一口在熬汤,一口在煮牛排。”牛排数量有限,也就是刚杀了牛的一两天里有。牛排汤锅是比较稀罕的,同行的几位师宗人虽然常常到刘保财的小店吃汤锅,但也从未有机会吃过牛排汤锅。锅里煮着的牛排是五龙乡几位“老餮”早上就订好的,炖了快3个小时,店里已经没有牛排了。虽然盖着锅盖,但牛排的肉香还是不住地溢出,看着我们嘴馋的样子,刘保财笑笑:“来尝尝吧。”
刘保财用长筷夹了块精瘦的牛排骨给我,我捏在手里,排骨里浸透了细细密密的汤汁,烫得很,连忙换手,趁着冷却的功夫打量起这块排骨,排骨是健康的红黑色,能看见一丝一缕的肉纤维,骨头扁平,紧致饱满的牛肉紧紧包裹着骨头,咬一口,香味氤氲在整个口腔内,每一次咀嚼都带着清醇的汤汁和牛肉,因调料简单,牛的肉味被完美地释放出来。
牛排没了,我们只能浅尝辄止,换了刘保财家的招牌全锅牛来吃。牛肉是上午炖熟的,被分成了多个半斤左右的坨状,冷却后装在盆里,用纱布盖着。这些肉来自牛的各个部位,刘保财将牛肉切成厚薄适当的肉片,待锅里汤汁沸腾,把牛肉放入再次煮沸即可食用。牛肉肥瘦相间,很 ,容易嚼,牛肚软而脆,带着鲜甜。汤清味厚,入口生津,桌上的人有的喝了五、六碗汤,直到肚皮撑了才罢手。
牛排的煮法和牛肉其他部位的煮法是不同的。牛排汤锅,用刚宰杀出的鲜牛排,过火炒一遍,小火慢炖3个小时左右即可食用,熬煮过程一次性完成。其他部位的牛肉则是多用大锅统一熬煮,再分开用小锅煮食,熬煮过程分为两次。
杀牛游刃有余
每周三,是刘保财家杀牛的日子。在牛汤锅食用的淡季,刘保财保持着一周至少一头牛的销量。这天,他和妻子凌晨3点就得起床,天还漆黑,两人的头脑却已十分清醒,牛是前一天就买好的,老两口把牛绑好,刘保财主要负责杀牛、剥皮、剔肉,妻子则在一边帮忙。刘保财刀法利落,不到2小时,一头大黄牛已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而8年前,刚从寨子来到乡上开店的刘保财和妻子还在为怎么杀牛犯愁。“绑牛都不会,只有边学边做。”在五龙,杀牛是门谋生的好本事,没人愿意轻易把秘诀传授给刘保财。为了学艺,刘保财一次次到会杀牛的乡邻家边看边学,心里也在不停琢磨。“不想找人杀牛,那样不干净,整不好,特别是牛肠子,一定要我自己洗才放心。”刘保财似乎有“洁癖”,自他决定做牛汤锅以来,买牛、杀牛、烹饪全都不假手他人。
不过几年,刘保财已经成为杀牛的高手,案上那几把木柄小刀见证了刘保财的蜕变。“最短的这把刀跟了我们8年,这样的刀有几十把。用坏的刀数都数不清。”小刀锋利非常,长度不过8厘米左右,比一般的水果刀还窄些,木柄宽得有些不协调。“其实这把刀刚买来的时候有那么长。”刘保财比划了一个二、三十厘米的长度。8年来,磨刀石让长长的牛刀变得更锋利、更短,刘保财杀牛的技术也在磨砺后变得锋利。
学习杀牛的过程中,刘保财对牛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加熟悉,骨头在哪儿?哪里肉更劲道?哪里适合煮?哪里适合做牛干巴?这些问题已经在刘保财一次次的磨刀霍霍中得到答案。“杀牛不费劲,我分牛的时候可以把牛骨头和肉都分开。我知道哪个部位是什么,刀在里面剔肉可以不碰到骨头。”
杀牛看似与牛汤锅关系不大,但刘保财告诉我们,其实杀牛是做好牛汤锅的关键一步。师宗牛汤锅是全锅牛,但并非把牛的所有部位扔进锅一起煮就会好吃。“学习杀牛以前,我对牛非常不熟悉,心想全锅牛就是把牛肉所有部位一起煮,结果煮出来不好吃。”对牛身体各部位熟悉后,刘保财发现,有的部位煮出来会酸,有几个部位单独煮好吃,配起来不好吃。“比如有一块肉,是跟牛油紧紧连着的,拿出来煮就不好吃。”对于具体的部位,刘保财说不清它的学名,就在自己身上比划,牛解剖后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刘保财脑中。
现在,刘保财每周三杀牛后,会把牛各个部位的用途分得十分明晰,“屁股上部的肉用来做牛干巴,其他部位全部用来煮,有几个部位要扔掉。这样配味道才好。”
天色渐亮,刘保财家变得门庭若市,“周三不是什么节日,但周围的人都知道我家今天杀牛,来吃牛肉、买生牛肉的人特别多,今天能卖掉半头牛。”
极简烹饪
每周三杀好的牛,刘保财按着当天可能吃掉的量全锅熬煮,剩下的生牛肉放入冰箱冰冻层。每晚睡前,刘保财要把第二天能吃掉的牛肉从冰箱拿出来用水浸泡一夜。“原来我们是当天要用就直接从冰箱拿出来煮,结果煮出来的汤是黑色的。”牛肉取量要适当,当天煮的当天吃最好,放置到第二天味道就不好了。
牛汤锅的烹饪,在刘保财看来,没有什么技巧,“不用怎么加工。”但即便如此,在不杀牛的日子,刘保财夫妻也得清晨5点起床准备。第一件事是生火,接着是清洗牛肉,再放入大锅用大火熬煮。“火越大越好,大火涨得快,小火煮得温温吞吞,牛肉不香。”至于熬煮的时间则根据牛的年龄来确定,岁数大的多煮会儿,岁数小的牛有时候两个小时就能煮好。“一般我们把牛肉放进锅里一个小时汤才沸,沸起来以后再煮两到三小时才 。”煮熟的牛肉放置冷却,客人来的时候切片用高汤煮沸便可食用。
无论什么时候煮牛肉,都必须放上骨头。师宗牛汤锅,精髓便是那锅清澈的高汤。骨头炖汤,牛肉更好吃。“汤好不好喝全看骨头,用筒子骨熬出来的汤味鲜。”肋骨熬出来的汤虽然味道也不错,但呈黑色,“不好看”。熬肉、炖汤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放什么调料,“就放盐和姜。这才是‘正版’的牛味。”
这么一通忙活,准备工作做好已临近中午,客人也来了。每天,刘保财和家人需要等到下午2点才能吃上午饭。这些年,刘保财只做牛肉,把牛肉越做越精,他的牛干巴供不应求,没提前预定根本买不到;两年前,刘保财又开发了干锅牛肉,选取牛身上劲道好的部位炒成干锅,“干锅的做法试验了快两年,炒干锅的油试用过很多种,调料也不停在变,直到有人说好吃我们才开始卖。”
一头好牛
“调料少,做法简单,为的是不遮挡牛肉的肉味。”一头好牛在这道美食中极其重要。刘保财反复强调,“牛汤锅要好吃,最关键是肉要好。”刘保财选的牛,刚杀完扔进水里,还能看到肉在跳动。做牛汤锅,最好的是6-8岁的老品种黄牛。“太小的有腥气,老的嚼不动。”
师宗有很多地方产好牛,五龙平寨、高良雨厦……刘保财的牛全部来自师宗村寨,“寨子里养着打架的牛,不仅不喂饲料,还常常运动,这种牛最好吃。”在师宗,有的村寨还保留着斗牛的习俗,斗牛便是刘保财说的“打架的牛”,每次斗牛比赛,总有比输的牛出售。耕地的黄牛也极好,“出过汗,肉劲道,好吃。”平寨今年没有很合适的牛,刘保财便花上一两天,去到距五龙乡50多公里的雨厦买牛,周四是雨厦的牛市街子。牛市街子的牛参差不齐,有好牛,但也有连太阳都没晒过的牛。
选牛,刘保财是吃过亏的。前些年我买了一头新品种牛,看着肚子大,结果买回来肚子里都是水,内脏多,做出来折耗大还不好吃。“新品种牛不如本地牛好吃。本地牛肚子小、头小、角长、腿粗壮,新品种牛头大、角短。”买牛不过秤,全凭目测估量,外行完全找不到谱。几年的“摸爬滚打”终于让刘保财摸到了买牛的诀窍,“光看看,我就能知道这头牛有多重,多少岁,杀下来有多少斤肉。也能分清饲料牛和放养牛。”饲料牛体胖、皮光毛亮,看着好看,但肉不紧致。
三月三那天,刘保财提前到村寨买了三头黄牛,当天就吃掉了两头。如今,他的小店也算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