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楼之春系列报道——面点师的“年”在厨房



开篇:不打烊的春节

和往常一样,翠湖边的熙楼餐厅过年是不歇业的,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家吃团圆饭迎接鸡年的同一时刻,熙楼大部分的餐厅员工得保持正常上班状态,甚至,他们的工作任务比平时还要繁重。

56岁的面点师傅王云昆家在昆明、32岁的厅面经理邓启仙家在文山西畴、 38岁的厨师长曾景新来自广东惠州、21岁的迎宾员罗正萍从普洱景东来到昆明已5年……鸡年春节期间,坚守在3000多平米的熙楼餐厅里的这群人,来自天南海北、情形各异、年龄或大或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在不到20岁的年龄就踏入社会,涉足餐饮业,春节不回家已成惯例。

在王云昆看来,过年坚守岗位不回家,既不崇高也不悲情,只是把份内工作尽心尽力做好而已。

爆竹声响起,凛冬将逝,春天的脚步声声。过年七天假,他们在岗位上度过。

七天假期期间,云报旅游传媒将逐日推出《熙楼之春》系列,逐一展现这个鸡年春节在熙楼坚守岗位“做好份内事”的这群普通人。

熙楼之春——面点师傅

通过招工,王云昆在18岁那年成为在昆明的北京饭店面点学徒,从此之后,他这一辈子就和面粉打上了交道。

王云昆已经56岁了,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同行,要么在家带带孙子,要么在翠湖晒晒太阳,王云昆就是闲不下来,“全昆明可能没有第二个比我年纪还大的面点师傅还在正常上班了”。他每天都要从家里骑着摩托车,十来分钟后就到了熙楼,开始一天的工作。

王云昆揉面

熙楼隶属于茴香集团,王云昆带着两三个面点师,不但要满足熙楼的面食供需,如有紧急任务,王云昆得无条件协助其他店面满足客人们的面食需求,“交到我手上的任务,不论用什么方式、干到什么时候,我都会完成,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也是常有的事情。”

矢志达成任务,这是王云昆的职业习惯。在北京饭店上班期间,鉴于这家饭店的特殊属性,王云昆经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紧急任务,他没有任何推脱的理由。

如果说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酷酷的杀手里昂出行的标志性行头是一盆绿植,那么,王云昆在职场上的标志性出差行头就是一套面点师工具箱,工具箱里装的是双杆、单杆和刀具。这套行头是他“行走江湖”安身立命的根本。

和面粉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王云昆对面粉的性格了如指掌,“就像做馒头、包子,并不是用一碗面揉面团,捏得像个馒头包子就做好了。面怎么和?面分老发面、有中等发面、小发面,还有不发的,做的类别不同,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天津包、提花包,它的发面就要中上层的发面;做汤包,就不能用发面,得用死面,汤包的面皮要求精度是很高的,否则包不住汤……”

与王云昆同一批的青工有近20人拜师学艺,严格意义上出师的,只有他一人,“倒也不是说我对这个职业有多热爱,当时就是想着既然干一个事情就要尽心尽力地干好”,学艺期间的一个冬天,外面飘着大雪,王云昆趁闲跑到案板上练习揉面,“大冬天,我穿这个褂子揉的满身是汗”,其他同期学艺的人们,这时候正在火炉边烤火。踏实勤劳给王云昆的回报不菲,1990年,王云昆获得了云南省白案技能比赛拉面冠军,同年还获得昆明市政府优秀技术能手称号,“和我同一批获得优秀技术能手的人,也就只有两三个。”1993年,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下榻北京饭店,吃了王云昆的面点之后评价说,这是她到了昆明后吃到的最好的面点,“北京饭店的老总都感到很得意”。而普通食客对王云昆的面点手艺的称赞,几乎每天都会有,“我都已经麻木了。”  

杨志军是熙楼的总经理,他对餐厅的考勤管理极严,“有一个月我有6天的迟到记录,人力部门的人问我怎么办?我当时直接告诉他们,这种事情今后都不要来找我,该咋办咋办!”不过,这个对自己都没有例外的老板,对王云昆却时常网开一面——熙楼对王云昆的考勤管理并不十分严格。“不论是集团总裁还是杨总,对我的业务是认可的”,王云昆说,他不按时打考勤,并不是拿腔拿调耍老资格,而是交到他手头的活计,他会加班加点完成,干到凌晨三四点也不是个稀罕事。

与面食打交道久了,揉面做面食已经成为了王云昆骨髓的一部分,“三天不揉面,混身就不舒服,就像烟瘾难戒的人一样难受”,王云昆说。这个春节,王云昆照常上班,家人已经习以为常,接下来的7天春节长假,300公斤面粉正静卧在厨房里,等待王云昆和他的三位同事一起把它们变成食客餐桌上的精美面点。

王云昆目前带着3个面点师,“跟我学艺的人,最小的十八九岁二十出头,最老的五十来岁,不论是什么人,只要用心学习,我都愿意倾囊相授”。

王云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不揉面,“可能得干到我干不动为止,不揉面我会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