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媒体走进西江千户苗寨 感受最原生态苗族文化

“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独有,也是世界独存的苗族最大的聚居地。走进西江千户苗寨,不仅能看到独具风格的绿染水流木质吊脚楼,悠悠风雨桥,还能看到千年的原生态苗族文化。12月21日,爱在西江云南媒体人活动(第二季)启动,当日,云南媒体一行人走进苗寨,感受当地独具风情的苗族婚俗表演和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

木叶吹奏 苗族特色婚俗引关注

托媒、接亲、报亲、挑喜水……在苗族的婚俗里,除婚礼过程中的习俗之外,男女双方会通过游方、对话唱情歌、木叶吹奏相互沟通情感,情投意合后,由男方父母托媒人(一般是请熟知女方家或与女方家有一定来往的人去帮忙说合)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征求叔伯兄弟的意见后,达成共识,成亲便公开给予答复。而在这个过程中,木叶吹奏显得格外重要。

木叶是苗族最古老、最简单的乐器,一片片普通的叶子放在嘴边,就能吹奏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而在西江千户苗寨,随处可见人们以多种不同的手法,让一片片小小的、青青的木叶演绎出悠扬婉转的乐曲,演者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记者也在现场体验了木叶吹奏的乐趣。

“一首木叶一首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过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千户苗寨景区嘎歌苗苑演职人员李玉松向记者介绍到,在苗寨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每当月朗风清之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

李玉松说到,在农闲时节,苗寨里的男女青年常常相约“坐茶棚”“赶歌场”“玩山”,或不期而遇邂逅了,他们就以木叶传情,以歌声结伴,在青山绿水间,在古道凉亭里,陶醉了山水、增进了情感、成全了姻缘。

非遗技艺  民族文化展魅力

嘎歌古巷的店铺里,银旺正专心地制作银饰。麻料村是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一个小村落,银旺就生活在那里。“麻料村,又被称为银匠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打银为生。我的打银手艺也是跟着爷爷和父亲学来的。”银旺说。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是苗族盛装不可缺乏的装饰物,没有银饰的点缀,苗族服饰就会失去华丽的色彩。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我们的祖辈都是走村串户给人们打银,多以装饰品为主。”银旺说:“随着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便在景区落了脚,产品以项链、手镯、耳坠为主。”若是有人想体验,银旺也会乐此不疲地教他们,为苗族银饰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薄力。

“阿袄”店里,一群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正坐在一起刺绣,手上拿着的刺绣花样繁多、内容丰富。

“我从七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针线,十五六岁就能刺绣了。”宋启花说:“我们的刺绣共有12种针法,内容多以我们的图腾‘蝴蝶’为主,还有十二生肖、花等。苗族刺绣工艺复杂,绣一套完整的传统苗族服饰,一个人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作为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苗绣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店里,我们还体验了苗族蜡染。在白布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铜片做的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进行描绘,再浸入靛蓝的染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一幅蓝底白花图案的蜡染布便制作完成。苗族的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成品大部分都是深蓝色底色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而典雅,展现着苗族人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

白天观看苗族传统婚俗表演,体验非遗文化,刺绣、蜡染、制银、造纸;而当夜晚来临后,品尝最地道酸汤鱼以及高山流水等富有西江苗族特色文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体验,来西江用美食美酒结束一天的行程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胡四美 张琳

责编 章胜秋

审核 韩怡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