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香楼过桥米线,吃的就是南湖小娘子送给相公那碗汤

米线,有些黄。高汤,有点清。

这不是常吃的浓汤重油、米线白软的过桥米线。

这是“鹤香楼”传统、健康,还很美味的过桥米线。

周一中午,东西寺塔前游人不多。步行街上的“鹤香楼”热气蒸腾,一笼笼破酥包子的香勾着中午觅食的人。上二楼,右边是餐厅,木桌条凳,挂着红灯笼铺着蓝扎染,质朴的滇味风;左边半开放式厨房窗明几净,看得见过桥米线的整个制作流程。

“五套招牌!”吆喝声刚停,打荷(打荷是饮食行业红案之一,负责将砧板切好配好的原料腌好调味、上粉上浆、用炉子烹制、协助厨师制作造型。)将五只大海碗迅速整齐摆在餐台上,厨师往里放入翠嫩的豌豆尖,浇入滚滚高汤,服务员动作利索地把汤碗放上推车,送到顾客桌前。默契地配合也配得上行云流水这几个字了。

落座,米线和菜碟很快送上。米线,不是常见的白亮,有些黄。让人意外,这是安徽米线厂的产品。因为鹤香楼的老板考察了很多米线厂后,最终选择了他觉得最放心、食品安全最有保障的的米线,“我们用的是安徽一家大型米线厂的产品,为此我得罪了昆明的很多米线厂。”

配料荤素相宜,红的火腿里脊午餐肉,黄的菊瓣酥肉豆腐皮、白的草芽冬笋、绿的韭菜葱花……滚汤来了,真清!也对,想当年,南湖边的小娘子大半天炖好一锅老母鸡汤,带着米线和配菜给相公送去时,黄澄澄的鸡油下就是清清的鸡汤。鹤香楼的高汤沿自传统,用生长500天以上的老母鸡再加切开的筒子骨熬汤,调料仅是一点点胡椒粉。下菜前忍不住先舀起一勺,好烫!但是真香,香得单一、纯粹。

依次推下生荤熟冷和米线,大海碗里越发热闹起来。挑起一箸米线,入口滑爽,嚼之筋柔骨绵。再吃,里脊鲜甜、鱼片软嫩、火腿陈香,野生草芽还脆脆生生的。

吃得烫了,尝块无量山凉切乌骨鸡。平日都在大山上自由活动的鸡,很有嚼劲,虽裹着香辣的佐料,但土鸡的本味原香丝毫不减。鹤香楼的这些好食材占尽主场之利——其所属的“高上高”是一家老牌本土食品生产企业,所有配料喊到就来,保证安全,保证品质,保证新鲜。

吃到一半,放进两勺油辣子。嗜辣的昆明人大多爱这样吃,先吃鲜甜原味,小半碗米线七八口汤下肚,还是要红红艳艳的才更觉爽口。鹤香楼的油辣子一定要赞一个,和自家做的一样,丘北小米辣混合磨碎,浇进热油,扑鼻的香辣激得胃口不断有突破空间。

吃完米线,看着碟子里的破酥包,左思右想,还是忍不住伸出手,一口咬下,汁液流出,在热力的持续裹挟下,原不相干的火腿和白糖已交融一体,满足了食客之欲。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缪欢 文

孙兵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代基凯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