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彝人古镇不断完善和丰富古镇文化特色,增强旅游体验,分析游客需求,以符合文旅需求及时尚审美的角度,从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文化氛围、特色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再造,并加大非遗、文创等特色品质业态的引入,以使景区向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及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火把节首日彝人古镇内人流摩肩接踵,各活动现场更是人气火爆,气氛热烈。经过一夜暴雨的洗礼,彝人古镇景区空气清新凉爽,十分适合出游,提前入驻古镇的游客开始陆陆续续开始前往各大景点游览。其中,彝人部落成为游客们最为青睐的景点,包括民族歌舞表演、彝家婚俗表演、祭火大典在内的火把节特色活动,成为了游客们聚集的中心。
彝家婚俗表演是在彝家传统婚俗上演化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活化传统民俗的同时,加以艺术化的表演形式以及娱乐性的互动体验,邀请游客穿越时空参与一场神话般的婚礼。
▲重新编排过后“彝家婚俗2.0”
彝人部落里的彝家婚俗表演为火把节的来临准备了一份惊喜。经过重新编排整理的“彝家婚俗2.0”,不仅根据彝族传统婚俗搭建了舞台布景,同时在也游客互动体验上做了更多文章。通过送荷包选出互动的“新郎”参与表演,让游客们在欢笑间感受彝乡千年的婚嫁传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传承活化彝族文化。
▲下午的彝人部落文艺表演
在六祖雕像前,一场文艺演出同样令游客驻足。惊心动魄的传统杂技表演、神奇的国粹——川剧变脸以及古镇艺术团带来的歌舞表演等内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游览选择。彝人古镇一直致力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在不断提升改造景区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文化内容,开发创造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向文旅大融合的时代靠拢。
彝绣是西南地区彝族人民流传千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丰富的针线、技巧、特色鲜明的配色方法、纹案象征等, 都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茶花溪边成为了非遗文化技艺的秀场。从上午开始,彝绣动态展——指尖上记忆持续上演,吸引了各大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普通游客等不同群体的关注。在穿针引线间,灵巧的双手用无声的语言诉说彝家人传承千年的故事。
彝绣是彝家女子表达感情的方式,看似粗犷实则精致的刺绣手法,透露着彝家女子热情如火背后的一抹温柔。然而随着现代服饰的发展和普及,即使在楚雄地区的农村,如今也很难见到坚持用这种手工艺制作服装的匠人。人们渐渐习惯了现代工艺所带来的便捷,习惯了涤纶和化纤的触感,而彝绣服饰也只能被记忆穿着。
如今,这种非遗技艺在彝人古镇被很好地活化并传承,不仅成为了景区一道亮眼的风景,也为数千个绣娘和家庭提供工作岗位,缓解了经济困难。
▲特色文创产品和小吃
彝人古镇的主干道上,各色精致的文创产品和特色小吃也吸引游客驻足,彝绣手工艺品、铜银器是游客选择旅游伴手礼的佳品。彝人古镇运营多年,通过引导、培养,孵化出一批以民族特色工艺为核心的商户,正是他们扮演着彝人古镇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为彝人古镇的浓厚的民族气息锦上添花。
▲夜幕里的彝人古镇游人如织
傍晚过后,阴霾的天空逐渐放晴。游客和市民大批涌入彝人古镇,令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街道上人流熙熙攘攘的景象,也是彝人古镇火把节的特色之一。
夜幕降临,彝人古镇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在华美灯光的映衬下,古镇的夜多了几缕温柔。自彝人古镇景区灯光亮化及氛围营造提升以来,游客每个夜晚都能在古镇体验千年彝乡的盛景,不管是古风建筑周边装饰的彩灯,或是红彤彤的灯笼,都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夜游体验。
▲祭火大典
彝人部落,人们乘着夜色肆意狂欢,今年的火把节祭火大典在这里举行。世袭毕摩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身着古朴毕摩服饰吟唱经文和史诗,亲自主持这场祭火大典。游客们也随之点燃手中的火把,围绕中心的篝火缓缓走动。待到高潮之时,人群爆发出阵阵欢呼,把夜晚气氛推向顶峰。
火把节,是异乡客的狂欢,是游子的乡愁,更是彝州人民的多年不变的一种情怀。2019年火把节,还有更多令人期待的惊喜在彝人古镇,等着你一步步揭开。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唐黛玲
彝人古镇 供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