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天谷喜院古迹精品酒店,安安静静地隐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翔龙村。它从民国走来,见证了喜洲商帮大户张馨云的辉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现在它接轨现代民居,在古色古香之间点缀现代元素,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之中。
修旧如旧,百年老宅"变身"创意酒店
在大多数住客的印象里,天谷喜院很特别。不同于千篇一律程式化的星级酒店,它没有光彩夺目的LOGO,也没有任何的商业气息,有的只是那青瓦白墙之中的风雨沧桑。此外,天谷喜院周边都是大片郁郁葱葱的农田,未经修饰的乡间道路上,野花、农作物、白族民居遍布。天谷喜院坐落翠竹小径的尽头,隐匿于白族民居建筑群落中,显得安静祥和又与世无争。
穿过竹林小径尽头的小木门,来到天谷喜院,进入到古朴的白族民居中,房子飞檐高墙,古朴而庄严。天谷喜院是一栋传统的白族建筑,一进两院,外加一处鸟语花香的花园,整个院落遍布许多古迹,土墙、照壁、立柱、横梁、石雕、木雕及所有的绘画和镶嵌虽历经岁月洗礼,仍绚丽而富有感染力。
来到天谷喜院,在这满是历史痕迹的古宅里,慢慢将身心沉淀,欣赏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画,一廊一檐……体会旧时光的岁月静好。
关于天谷喜院的故事,要从2011年讲起。那一年,一个长居美国的上海人焦健从上海来到云南。他绕着洱海跑了三圈,去到大大小小的村落,大理巍山、丽江白沙、剑川沙溪等地,最终他停留在喜州。"喜州是个很有趣的地方,这里的人就算衣服破旧也干干净净,这里有很多读书人,给我感觉很好。"
出于对喜洲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热爱,焦健和其他住户租下了这座前身为喜洲大户张馨云老宅的白族传统院落,打算将其改建为民宿酒店。如何让破旧的老宅,变成既保留古韵又恰到好处地改建成符合现代人居住的空间,这是巨大的工程。焦健认为 "残缺是种美", "有些东西必须真实体现,不加修复,不但要给人看到历史的东西,也要看到人的印记。"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焦健组织了由喜洲白族古建工匠、建筑物理学及土木结构专家,与意大利建筑及室内设计事务所设计团队共同参与天谷喜院的修缮改建工程。
剥离的土墙辅以灯光,完全体现出其质感;原样保留碑帖、绘画、题词、雕刻等老物件,保留老建筑原样的破旧,反而突显出复古的质感;此外,经过改造的房间渗透进大量柔和通透的照明光线,弥补了原有建筑采光等各方面的问题,驱散了原生建筑所带来的压抑感。加之大量直线条的运用,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让客人获得更加舒适轻松的入住体验。经过两年时间的耐心打磨,终于将这栋老宅改造为天谷喜院古迹精品酒店。天谷喜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白族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古朴却不失时尚。
诉说时光,体验百年岁月的烟雨风情
如今的天谷喜院,青瓦、白墙,水墨、雕花,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的造型,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与美感。两个院子的石嵌地面长着生生不息的小草,居中一方水台,泉水源远流长,供养着青松的苍翠欲滴。
一进两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结构,宛若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古建筑改造成酒店后,坐拥16间客房三种不同的房型:位于一楼的高级别院房、居于二楼的4间庭院景观套房和2间天谷喜院家庭套房。而其中那两间90平米的家庭套房,私密温馨而且舒适。在焦健看来 "坚持原有格局是对文化传承的要求,而考虑家庭成员间适度的隐私与融合,是酒店能带给家庭旅客的意义所在。"
走进酒店内部走廊左边是崭新的白墙,右边是百年岁月的坑坑洼洼,斑驳印记,再用几个老木头连起了时光,连起了过去和未来。客房的天花板上悬挂着油纸伞样式的吊灯,宛若置身江南水乡。
偌大的观景空间,舒适的沙发躺椅摆满了软绵绵的枕头,藤制椅子与木质装潢相融相洽。窗外则是整齐分布的院落,在繁枝茂叶掩映下,格外动人。带有历史感的木制横梁和剥离的墙面是历经百年风雨所留下的符号,与房间融为一体,当住客躺在床上的时候,回望历史的斑驳,仿佛梦回百年前,多了一道有趣的风景。
天谷喜院家庭套房
16间房,每一间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构架。墙面是裸露未粉刷的,窗户是可以漏光的木格子,灯是油纸伞的材质,房间还配有加湿器……中式里掺杂了西式,不压抑。所有的"残缺",都代表了它自然形成的美,反而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感。
入住天谷喜院,游荡于喜洲四处,摸摸那些老建筑的墙体,或是走到海舌,呆坐着看一看晚霞,收获一段极尽惬意的慢时光,都惬意无比。坐在榻上用青花瓷茶杯喝茶,享受门外的阳光,静看雕花的老门窗温润光泽,沉浸在这段旧时光里。
地址:喜洲镇翔龙村,距苍山和洱海2公里,距离大理古城19公里。
订房电话:+86 872 2475855
云报文旅全媒体 记者 字丹瑶 实习生 李应润 文
受访者 供图
责编 刘赛娇
审核 韩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