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明跨越发展,成就“中国十大美好城市”

8月1日上午,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市海埂会堂举行。新闻发布厅外,“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的文化展板上,记录、展示了昆明跨越发展,成就“中国十大美好城市”的美丽剪影,昆明市非遗传承人展台上,彝绣、剪纸、手工帆船,浓浓的昆明文化氛围吸引着记者们的目光与镜头。

发布会上,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涛代表昆明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族人民,对参会媒体表示欢迎和感谢。据悉,2020年,昆明市将迎来两大影响力活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与第七届国际城市友好大会将在昆明召开,这是昆明向世界展示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大契机。

吴涛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战略机遇,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从建国初期的边陲小城正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被央视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同时,昆明加快迈进5G时代。高新区、经开区、五华科技园、安宁工业园区跻身千亿级园区行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1.2%提高到2018年的56.6%。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健康之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旅游革命,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谱写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新篇章。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昆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把昆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滇池水环境显著改善,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滇池湖滨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建成区绿地率从2013年的36.2%提高到38.7%,绿化覆盖率从39.4%提高到42.1%。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荣获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迈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是昆明的奋斗目标。昆明着力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中心”、提升“三个品牌”,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助力滇中、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等影响力日益扩大。滇中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基础不断夯实。昆曼公路通车,泛亚铁路昆明段建成,昆蓉欧等货运班列畅通国际物流,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建设有了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有了新发展,昆明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日益显著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昆明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188”重点产业。高原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基地。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新能源汽车实现昆明制造,“三车一中心”格局形成,圆了昆明人的“汽车梦”。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改变了云南少气无油状况。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中国铜业等163家企业总部落户昆明,总部(楼宇)发展态势良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03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5206.9亿元,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78亿元增加至595.6亿元,年均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3.8亿元增加至2787.4亿元,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7%。全市人民对昆明加快发展的信心加强,底气十足。

群众福祉大幅增进

2012年以来,昆明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保持在70%以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累计实现9.43万户34.46万贫困人口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脱贫摘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3.12∶1缩小到2018年2.86∶1。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进清华附中等16所名校来昆合作办学,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云大医院呈贡分院、新昆华医院、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投入使用,引进北京中医医院等14家医院来昆合作办医,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昆明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加快更新,呈贡新城迅速崛起,晋宁撤县设区,城市发展进入滇池时代。草海、巫家坝等重点片区加快开发,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公园1903等成为城市新地标。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达79%,位居全国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加速成网,运营里程88.76公里。“环线+射线”的骨干公路网形成,高速公路里程76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昆明迈入高铁时代,长水机场成为全球百强机场,开通了国内外航线348条,昆明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民族团结开创新局面

昆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国家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个,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市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背景链接:

数字昆明,70年来的四大跨越

70年来,昆明实现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跨越。昆明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06亿元,增长了543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官渡区、五华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安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新型工业化提速,现代服务业壮大,高原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和化工、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70年来,昆明实现从贫困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昆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97.7倍和75.1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79.01岁。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享受型飞跃,茅草房、土坯房、砖瓦房成为历史,“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记忆,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人均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全市各族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70年来,昆明城乡面貌实现从破旧落后到美丽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416平方公里,增长了52.3倍,城市格局由“单中心”进入“双核多组团” 时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72.9%。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纵横交错、通江达海,让千年古城从交通末端变成了通达世界的综合枢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春城花都”享誉世界,一座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在云贵高原迅速崛起。

70年来,昆明完成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昆明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9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昆明投资,进出口总额由1993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2美元,增长18.3倍。“朋友圈”遍布五大洲,缔结国际友城23个,孟加拉等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馆。从成功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昆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加快从全国开放的“后卫”跃升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李元 实习生 陈汕 郑传忠 文

张永强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