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临近,潘祥记携手云南老兵关怀项目计划办公室为云南近300名抗战老兵赠送中秋慰问礼包。端午的祝福,中秋的关怀,潘祥记与抗战老兵的温情故事已续写三年,一如既往,致敬抗战老兵,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
他们的一生,凝聚着光荣与梦想,他们曾在峥嵘岁月书写历史,他们还活着,他们本身就是历史!让我们和潘祥记一起致敬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烽火年代的难忘故事。
我们首先看望的是抗战老兵周正富,1923年生于四川的周老,于1939年参军进入71军88师201团炮兵连。
说起战争年代的故事,96岁的周老已经不太能记清,零零散散的故事汇总到口边,变成一句叹息:"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打了太多的仗,也死了太多的人,一句话说不清楚,真的说不清楚……"
周老说:"你看经过了这么多的战争,我现在还活着,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幸福了,逢年过节都有人来看我,真的很欣慰。"
周老每天都会看看新闻,谈到现在的生活,他说:"咱们国家在全世界都很有声望,我如今已是老气横秋,没法再为国家做什么了,就希望再多活几年,看着国家能越来越好。"
周老也对现在的年轻人提出自己的希望:"我们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希望他们努力上进,攀登科学高峰,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发展。"
随后我们又分别看望了张克启和张华两位老兵。张老今年已经94岁,小时候家里穷,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帮忙干活,在那时 "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征兵政策下,张老作为家里的大哥,主动担起参军的责任。1945年进入滇60军军部工兵营,到蒙自驻守机场。后到越南参加受降,缴了日本人的武器后从越南南定押运回中国。后来,张老还参加了抗美援朝,1954年转业到四川绵阳,退休后回到昆明。
讲起抗美援朝,张老很是激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老从湖北出发前往丹东六道沟,下火车时一些朝鲜援兵问道:"你们没有飞机,没有大炮,你们凭什么能打赢这场仗?"张老笑着跟我们说:"抗美援朝真的是最艰苦的,但只要有信念,什么都可以做到。"张老说:"抗日战争打了8年,抗美援朝牺牲了几十万人,打仗是为了守卫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如今的富强都是老一辈们打下来的,我们不能背叛祖国,不能背叛人民,不能忘本啊。就像习主席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虽然如今国家强大了,但年轻人不应该忘记历史,要牢记教训,更加努力才行。"张老虽年事已高,但笑声爽朗,精神面貌都很好,张老说:"这是我的独家保养秘方,抗美援朝时条件艰苦,手上脸上都长了很多冻疮,擦什么药都不管用,结果试着擦芦荟,效果很好,这些年我每天都要用芦荟擦脸擦手,虽然老了,也还是要保养一下的!"听了张老的"保养经",不觉让人想到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好看"的名言,战争年代的纷飞炮火没有让张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粗糙,而是给了他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历尽峥嵘岁月,依然内心温暖。
最后,我们去到抗战老兵张华的家中。张老今年已经92岁了,他18岁参军入伍进入滇六十军,成为了一名通信兵,驻守在红河。张老说那时候有很多日军的特务和间谍,为了防止他们获取情报,每一天的站哨都要格外小心。张老邀请我们看他和老伴的金婚照,几十年的真情陪伴,大概是张老最大的安慰。国魂勇士的挂历,"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牌匾,张老家中的每一个物件都在无声诉说着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经历过种种劫难,幸存下来的老兵如今都步入暮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个接一个离开。面对这些一天天消失的名字,我们能做的,就是知道他们,看见他们,记住他们!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罗霞 文
潘祥记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代基凯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