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建水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过去3年里,为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品牌全域共享”的目标,建水县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切实做好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水旅游业在经历30年发展之后,迎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黄金期。
规划为引领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为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建水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设立旅游综合监管调度指挥中心,聘任40名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成立旅游巡回审判点、旅游市场监管所、旅游警察大队、全域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设立16个旅游警察中队、12个旅游市场监管所,充分发挥乡镇和职能部门作用,建立旅游监管履职监察机制,构建全域旅游“1+3+N+1”综合服务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格局,实现旅游监管全覆盖、服务零距离。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旅游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同时,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全域旅游项目支撑。按照创建目标,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先后编制了《建水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建水临安古城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建水临安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建水临安古城景观资源评价报告》《建水县全域旅游规划》《建水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等旅游规划,并与整体规划有机融合,做到多规合一。制定下发《关于建水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建水县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奖励办法(试行)》,明确创建的基本原则、创建标准、目标任务、创建时间、工作措施等,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文化为窗口 充分挖掘各类文化底蕴
依托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建水通过挖掘居家文化、儒家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等四类文化,及建设中部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东部燕子洞生态度假旅游区、北部曲江氡泉生态园、云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民俗风情旅游区等六大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墨香古城·上善建水”旅游品牌。
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建水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是居家文化的代表。以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等别具匠心的紫陶制作工艺技艺,充分展现了建水紫陶无与伦比的魅力;围绕紫陶创作而繁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
建水融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为一体,最终形成的民风民俗、美食小吃、地方曲艺等市井文化,如建水小调、彝族花灯、西门水、烧豆腐等,让人留连忘返。
同时,建水积极打造紫陶产业,擦亮“千年紫陶”品牌,不断加大紫陶宣传推介力度,出台鼓励和支持紫陶产业发展政策,搭建展示平台,扶持骨干企业,培育名企、名师,推进紫陶文化创意园建设,营造“中国紫陶之都”文化氛围。截至2019年6月底,建水工商登记注册紫陶企业和个体户1486户,从业人员2.5万人;总产值17.28亿元,年底有望突破30亿元。
2018年1月,建水成功举办2018中国·建水紫陶·世界艺术大赛,搭建起海内外广大陶艺家、企业家、文化艺术人士、新闻媒体与建水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建水紫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建水大力推进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紫陶特色小镇建设,出台实施意见和相关办法,对全域旅游重点项目在项目用地、人才资金、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以此不断推动建水紫陶优化升级、创新发展。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临安古城、西庄紫陶”两个特色小镇获6.3亿元资金支持。
产品为载体 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在完善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建水更着重在“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上下功夫,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满足各式需求。根据建水特色,设计出以功能区块为基础、以各式活动及项目为核心的五条精品线路:建水古城+泸江烟柳·丝绸廊道乡村历史文化休闲游、建水古城+云龙山+曲江田园温泉康体休闲养生游、建水古城+南庄主题农业采摘体验游、建水古城+官厅、普雄、坡头南部民族文化观光体验游、建水古城紫陶街、紫陶产业园区“陶陶乐”体验游,每条线路特色不同,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建水县围绕“水”做好文章,实施泸江烟柳·丝绸廊道项目,充分发挥西庄片区泸江烟柳景观带百年滇越铁路等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团山、新房、水打营等古村落、乡村民俗、田园风光等特色生态文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丝绸廊道体验产品系列。积极做好小桂湖、广慈湖、龙窑生态城项目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宜居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同时,建水县每年借助“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依托“文庙、崇正书院、学政考棚、紫陶创意园区”等景区为支撑,开展紫陶文化感受的主题活动体验游,让游客在活动感受文献名邦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外,利用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节庆,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整合推出展示生命原色的特色民族旅游产品。让游客徒步云上哈尼村寨,品尝哈尼特色风味,体验原始铓鼓舞。
古城为核心 做古“建水民居”品牌
建水保存有多座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古民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2015年,在政府牵头下,建水依托临安古城众多的老宅老房,充分挖掘建水儒家文化,重点保护修缮古城内十座示范性传统民居院落。
十大院落集中修缮后,对于当地引领示范作用迅速体现,有效地开发带动了民间资本投资建水住宿业,近两年来,民宿、客栈发展迅速,古城里大大小小的星罗棋布,这些由古院落开发而成的民宿众口皆碑,本着修旧如旧理念,保留老房子原有格局、风格、砖瓦和精美字画,让“明韵”看不尽,“清风”迎面来,恢复古城,留住游客。
目前,建水形成了以临安古城为中心,辐射西庄、曲江等周边乡镇;以古城老宅民房为主,乡村特色为辅;经济舒适和高端精品并行发展;知名民宿品牌进驻等民宿发展模式。
在乡村民宿方面,建水结合西庄特色小镇,坡头、官厅等少数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曲江温泉等乡镇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如西庄团山村以“团山”为品牌依托,相继开设了结庐客栈等乡村民宿。
此外,全域旅游思路下的城乡互动、产业融合也成为建水民宿发展重要支点,以民宿为主要代表的住宿业快速发展,成为建水旅游业的新生力量。
2015年9月,建水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恢复暨景区建设项目入选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古城传统风貌保护工作得到财政部大力支持。2017年,建水启动31条历史街区风貌恢复,通过片式的改造与点穴式的修缮,带动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工作。同年,11月18日,PPP合作模式建设的朱家花园后花园项目,以精工恢复重建的“江南园林”式景观献礼红河州州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睹“滇西南边陲大观园”的华美新容。
同时,建水推进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玉皇阁、迎晖路等一批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古城保护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
2016年至2018年,建水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19.01万人次,较前三年增长120.36%;实现旅游总收入218.79亿元,较前三年增长222.56 %;2018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4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9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36%。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5月,西庄紫陶特色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并进入榜单前十;7月,建水县在“2017年中国旅游总评榜颁奖典礼上”斩获两项大奖,其中,建水县旅发委(现更名为“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荣获“年度全域旅游创新奖”,建水西庄荣获“年度美丽乡村奖”。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施颖 赵雄 文
孟志刚 图
部分图片由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 沈艺
审核 施颖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