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帽子”
听村中老人讲,曼滩,古时叫“茉幼(音译)”,即干涸的盐井的意思。相传早年这里有一口产盐极旺的盐井,土司家派召姓亲人来此守盐,并把盐销往越南。后来,盐井日益干涸,人们就从现在曼滩加油站的地方搬到了如今的寨子所在地,世代生息。
曼滩傣家承袭十二版纳民居特色,都以干栏式建筑为传统民居。近百年来,民居四周都种满芒果、三角梅、紫薇等花木果树,把傣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下,进村入户的是青石板路面,使整个寨子显得美观别致,幽静清洁。
“傣家的楼顶很美观,被称为‘诸葛亮的帽子’。”随行的余永琳老师介绍:“有一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到云南时,看到傣族居住的环境很恶劣,旁边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傣家人苦不堪言,诸葛亮心生一计,建议当地居民按照自己帽子的样式建造房顶,将毒蛇猛兽隔离在民居外,避免侵扰之苦。这种建筑形式也就一直沿袭至今。”据说,看傣家家境是否富裕殷实,就数屋顶,屋顶越多,说明楼室面积越大,家族兴盛。
我们走进村民赵应芳的家。整体建筑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楼房下层无墙,用来堆放杂物,还拴了吊床,一些巨大的圆木支撑起整个建筑。有一说法,楼底的柱子也是傣家富裕殷实的一个象征,柱子越多,家里就越富裕。沿着木质楼梯上二楼,进门处的上方木质门沿上,挂有蜂蛹壳,“是用以驱邪、避邪的”。余永琳老师介绍,通常刚结婚或刚生孩子的家庭,都会在门沿上挂蜂蛹壳等“吉祥物”,说法是不好的东西入门时,会在蜂蛹壳里钻来钻去出不来,就不会进到家里。
进入二楼,建筑的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榫铆而成。房顶铺就的是一种黑色的瓦,当地人叫它“缅瓦”或“小挂瓦(因瓦片顶端有挂钩,故而得名)”,用于遮风挡雨,很是通透凉快。内用木板隔成三部分,左边是厨房,中间是客厅,右边是卧室;外有开放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主人白天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站在前廊处,能看到远处的田坝。
虔诚的“赕塔”
余永琳老师遗憾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若再早上几天,就能遇到傣家的新米节,挺热闹。
新米节,一般是在谷物归仓后(秋收后),约10月底、11月初过,“具体时间由村寨里有威望的老人确定。但一般是定在属羊属猴属狗的日子”。日子确定后,村民会在这天杀鸡宰鸭,有条件的会杀牛。据说,新米节是傣族人民为纪念本民族的谷神奶奶“英达拉达莱”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余永琳老师讲,当天吃饭前,家家户户都要在桌椅、板凳及锣锅等器具上拴上红线,祭拜谷神奶奶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同天,村民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若是我们外来游客赶上了这一节日,可以直接到农户家中,品尝清甜的新米,喝傣酒,唱傣歌,跳傣舞,体验傣家风情,享受农家乐趣。热情好客的傣家人还认为,来客越多预示来年生活愈红火。
时间再提前些,还能赶上傣家一年一度的“赕塔”活动。傣族人认为佛塔里有佛祖释迦牟尼的骸骨,具有佛光神灵、镇压鬼神、护佑村寨的作用。而且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虔心敬奉佛祖和佛塔。所以,“赕塔”也就成傣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并成为每年的一项传统活动。
“赕塔”有固定的日子,是在开门节(农历9月中旬)后的月圆之日,必须轮流对每座佛塔进行赕塔供奉。“赕塔”活动并不是在曼滩村里举行,而是在镇上的千年大榕树下,这是整董镇所辖的几个傣家村寨共同的传统习俗。通常天还未亮,人们就开始准备祭献贡品。天亮后,各村寨的傣家人就会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抬着用鲜花、树叶、钱币等扎成的赕物,前往大榕树下。
千年榕树离曼滩村不远,开车约十多分钟。这是块平整的广场,修葺得类似公园。榕树共有两棵,据说都有上千年历史,其中一棵尤为高大。一眼看上去像片榕树林,事实上是这棵榕树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营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当天,周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会聚集到树下。仪式开始前,寨子中德高望重的老波涛会在塔前念诵经文,念诵完毕,参加“赕塔”仪式的傣家人便手举蜡条、鲜花,围绕着佛塔转三圈,然后诉说心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心想事成。
傣家手艺人
赵秀仙的店铺很受寨人欢迎,村民的傣衣几乎都出自赵秀仙之手。我们走进铺子时,她正在缝纫机前埋头制衣,身后的宽大木板上堆满了各种衣料,墙面上挂着些傣衣成品。
赵秀仙的手艺是自学的。从13岁开始,因兴趣所致,便开始自己摸索学习,按图索骥、裁剪缝制,一步步掌握了傣衣制作的所有流程。时下的傣衣,虽保留着昔日的“上短衣,下长裙,裙长及地”的传统,但是衣裙款式在吸取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亮丽淡雅、柔薄的方向发展,也更加简洁实用。至今,已有近40年经验的赵秀仙,一个小时就可以做一套,一个早上就能做4套傣衣。
同我们说着话,赵秀仙就拿来一块橘黄色布料铺在木板上,手拿尺子、画笔,在布料上画出衣形,干脆利索地裁剪布料,然后坐到缝纫机前开始缝纫。她给客人做成衣,通常都不会给客人量体,这么多年的经验使得她通过目测就能看出所需尺寸。缝纫机已有些年头,“是从妈妈那辈传下来的,当时还是妈妈用300元钱买的二手货。”赵秀仙还将它加以改造,在缝纫机上面加了一个小的照明灯,方便晚上做工。缝纫机的其他零件,看上去很老旧,但赵秀仙就是用它给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傣衣。赵秀仙说她这一辈子只穿傣衣,“傣家人就是要穿傣衣”。
在赵应芳家楼房一层,有一个很显眼的老物件——织锦机。
傣锦是傣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挡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方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赵应芳欢喜地拿出自己织的物件,有傣包、茶几垫、沙发垫、床单等等,“这些全是我纯手工完成的”。织锦摸上去,柔软、不糙手。织锦的颜色鲜艳有度,上面的图案以大象居多,“图案分动植物、建筑、人物等主题,像凤凰展翅、大象、马、塔等图案,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赵应芳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祖辈学习织锦,至今已有30多年。农闲时,她就会坐在这架织锦机上,心思细腻地织出一片片傣锦,她从不计较织造每片傣锦的时长,仅是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地做着这件事。近日她还在琢磨,要给家中孙辈织个什么物件。
赵秀仙、赵应芳,她们用自己的手艺织就着自己的生活,也在岁月里传承着傣家传统民族文化。
TIPS:
美食:村寨及入村口处开有餐馆,以傣味菜为主。如舂牛干巴丝、牛撒撇、竹筒饭、包烧等。包烧吃时香气扑面,尝一口,那鲜嫩的肉食中带有少许热辣,一入口便能感觉到只有热带、亚热带才会有的特殊韵味。
交通:自江城县城到曼滩村约有60多公里,有农村客运车经过。
玩法:清一色的傣族民居充满了祥和与宁静,传承与沉淀百年的傣族文化是它的标签。4月中旬的泼水节,是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10-11月期间的新米节、赕塔活动是别样的傣家节庆体验。
住宿:村寨没有民宿,可于当日回县城居住,价格从数十元到百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