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发布《关于新会员入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写到,“2017年建水朝阳楼正式提交入会申请,根据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的章程,2018年正式启动申报审批程序。经过朝阳楼多方努力及专委会相关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建水朝阳楼在2019年10月12日年会的全体理事会上全票通过入会申请。”
由此,红河州建水朝阳楼正式加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并自表决通过之日,按照专委会章程规定行使会员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是一个旨在研究历史文化名楼的保护、研讨名楼文化的发展渊源、发掘名楼文化底蕴,并组织名楼保护研究课题和研究交流等学术活动,探讨对历史文化名楼保护利用的专业社团,对加强中国文化名楼间的合作、保护、宣传、资源共享,光大名楼文化、塑造名楼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共有岳阳楼 、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鹳雀楼等18个理事单位。
本次,建水朝阳楼成功加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说明朝阳楼作为建水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其保护研究的重大价值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另一方面,加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也代表着朝阳楼将得到更为专业的保护,并在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名楼资源,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知名度及美誉度,为建水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游览下这座文化名楼,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建水朝阳楼
朝阳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七次重修,现得以完整保存。朝阳楼建筑雄伟壮观,是建水古城的旅游地标,是六个世纪以来滇南重镇留存的标志,也是祖国边陲古老文化的象征。
朝阳楼坐西朝东,通高24.45米,建筑占地面积414平方米。城楼雄距在8米多高的城垣之上,由48根巨柱支撑,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大木构架、五开间三进间回廊式建筑,其建筑风格是元朝建筑和明朝建筑的结合体。
据古志载:“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层楼,如黄鹤(楼)、如岳阳(楼),南中大观。”朝阳楼檐角飞翘,巍峨耸峙,气势更为雄伟壮阔,堪称滇府第一楼。我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考察建水朝阳楼时,认为朝阳楼在全国州府城楼中堪称一等,故赋诗一首赞云“巍巍百尺出长空,雄踞滇南建水头。飞彩流云千北斗,古今同赞此高楼”。
在朝阳楼三楼檐下的东西两侧,分别悬挂着冠绝于世的“雄镇东南”、“飞霞流云”八字巨匾。“雄镇东南”为楷书,是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清乾隆四年临安知府来谦鸣题,石屏举人书法家涂晫书;“飞霞流云”为草书,为唐代草圣张旭于开元九年(721年)所书,清代临摹于此,顿使朝阳楼檐下生辉。也正是得此八字巨匾的衬托,才使朝阳楼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巍然屹立在建水城东,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象征和标志。
此外,朝阳楼环境十分优美,拾级上楼,明代洪钟呈现眼前,檐角风铃声声入耳,更有那以楼为家的万千雨燕呢喃翱翔,漫天飞舞,与古城的热闹喧嚣、风铃声清脆悦耳相唱相和,其景蔚为壮观。待登楼远眺,山川美景,万户烟光,尽入眼帘,是建水登高揽胜的绝好之处,将满目盛景隐于胸怀,激情回荡,难以忘怀。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文
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责编 章胜秋
审核 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