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女神]曾莉:从茶事接待说起

北京品院那些事儿

“用从日本带回来的铁壶、银壶泡茶,每天至少一泡蓝印铁饼,一泡上世纪80年代的8582,这是我们当时在北京喝茶的标配。”如此喝茶,令曾莉如今想来都觉得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在北京琉璃厂东街的文明胡同,一幢建于光绪二十四年的四合院令不少人神往。这幢名为“我家小院”的四合院不过三百平方米,院内景致多姿,四厢房屋分工明确,东屋为书房,西屋为茶室,北屋为客厅,南屋为餐厅。曾莉就是西厢房茶室的主人。每天,她以茶事接待往来的宾客,这些宾客中还包括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其夫人。而后,曾莉还应邀参与北京奥运会的茶事接待。次年,又参与亚洲博鳌论坛会议茶事接待,并为国家领导人奉茶。

期间,有几位来喝茶的客人想订制茶叶礼盒,可礼盒上的名字究竟该怎么写却令曾莉感到苦恼。“我想了一下,大家来我家小院可以品书画、品茶甚至品各种,所以就决定叫‘品院’。”那是2007年,品院在北京诞生。

2010年,因为各种原因,曾莉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昆明。

“尽管我不做茶了,但还是不断会有朋友来找我喝茶。”曾莉回忆说,那个时候的昆明,茶室几乎与棋牌室等同,偶有几处茶人自己的茶室也被红木家具装饰得古朴沉闷。她每次和朋友去茶室喝茶,都要拎上一箱子茶具和茶叶,自己泡茶。“时间久了,我也觉得这样做太累了。于是就想着自己找一个地方。”曾莉说。

就这样,曾莉在财富中心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敲了墙,打通了客厅,放上茶桌茶席,简单备好了一间茶室,单纯为了招呼朋友喝茶。

新生活美学

“我以前听别人说云南是茶叶原产地,因此云南人不懂喝茶,只懂得喝毛料。我特别不服气。”曾莉后来决定,自己要做一个茶空间,而且是“不能与社会脱节的,是新潮的”茶空间。

在吴井路对面的四合院内,曾莉开始在昆明重新延续“品院”的生命。但由于宅邸隶属政府所有,不久后便不再对外租赁,于是在老街项目负责人的盛情邀请下,品院最终落户钱王街。

紧邻正义坊南北馆的钱王街颇有独特的静谧氛围,品院就安家在钱王街50号。门口是一块牌子,上面大大地写了一个“茶”字,其下是两列小字,写着“你的远方,便是品院的生活”,最下角用红色重点标注的字是“品院品茶18元起”。顺着这里的小道往里走,穿过眼前的小门再往前走,品院就在曲径通幽处。

这幢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白墙青瓦,原木色调,各处景致都充满了禅的意味,是曾莉当初一眼就瞧上了的。那时工人正在装修,还未开始上色,曾莉立马叫停施工,保留原木色的整体风格。“品院的装修不用红木家具,那种风格没有办法吸引年轻人。”

品院如今在昆明已有了不小的影响力。平日,许多70后、80后、90后的人都会在闲暇时选择到钱王街的品院喝茶聊天,学习茶道、花道、香道,参加读书会以及看话剧或者传统戏曲。品院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方正的天井中有供客人喝茶的桌椅,厢房还设有榻榻米茶房。曾经有个客人想要到榻榻米房间喝茶,下午两点钟来时发现有客人。等他出去逛了一圈回来,榻榻米房间里又有另一波客人。他实在忍不住便直接走进去问“你们什么时候走?”曾莉对此十分开心,她认为这就是品院的魅力所在,人们可以从喝茶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

品院现在包括品真茶房、品毓教育以及茶书馆几个部分。品真茶房以出售茶器茶具、茶叶、花器、香器和用咖啡机来冲泡的时尚茶饮为主要经营内容。品毓教育则主要面向茶道、花道、香道、剑道、书法以及国学等教育、培训。茶书馆是新近推出的部分,除了择好书上架售卖外,还会不定期举行读书会,邀请文人墨客到品院分享读书心得。除此之外,品院还承担了一个庭院剧场的角色,时常会有话剧、滇剧、花灯、越剧等在此上演。

曾莉告诉我们,她的品院是极具文化底蕴的中式茶空间,但同时又不失时尚气质。“于茶而言,不是穿一件茶服泡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是复古,我们是要倡导新的生活美学。”

侍茶的人

80后的曾莉现在是高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国家茶艺实训师,曾参与外文出版社《茶经》一书的编写,以及国家茶艺实训师教材普洱茶部分的编写。

为了能够加深对茶的体悟,曾莉曾到易武访茶。“当时我说想去易武,很多人还不知道易武。那时的愿望特别简单,也就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勐海茶厂,再去南糯山与那棵800多年的老茶树合个影。”曾莉还记得,景洪到易武的路非常难走,但路边的菠萝却是极好吃的。在当地一个朋友家,曾莉得知朋友的爷爷曾经当过马锅头,便想去找老人家聊聊天。朋友说:“你要去也行,把这杯酒喝了,明天我就带你去。”曾莉二话不说,抬起钢化杯就把里头的白酒一口气干了。

终于,曾莉如愿到了易武。每天清晨,她在雾气朦胧中醒来,晨练后至老乡家里蹭碗稀饭,再以帮忙干活的名义,蹭喝古树茶,晚上还会央求老乡做一个凉拌茶叶和老黄片茶水拌饭。有一晚,村里还聚集起了各家茶农,看这位北京来的茶艺师表演茶道。

“茶道其实是一个侍茶者内修的过程。”曾莉说。

曾莉所奉行的茶道是在中国茶道及日本茶道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体悟而成的。在品院,她对泡茶的要求是极简,把动作简化到没有办法再简化。“大家坐下来喝茶是需要安静的氛围的,茶艺师在你面前手舞足蹈,人很难静下心来。”曾莉说。

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再加上中国广袤的地域,各个地方皆有名茶,每种名茶又有自己的泡法。“现在的中国茶艺是由潮汕茶艺演变来的。”曾莉在2005年就获得了中级茶艺师的资格,以后又带着传统中国茶道的基础到日本学习茶道。

在日本学茶道很慢。第一年,学徒要先到水房洗杯子,也就是知道器物的养护。接下来又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叠茶巾以及擦拭榻榻米。然后才开始学习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的喝法。“我们甚至需要清楚喝茶的器皿是哪个窑口烧的,用多少的温度。”曾莉说。

前年,携手·未来——中南文艺之春系列活动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好望城堡国家博物馆举行。曾莉着一身素洁的茶服缓缓步入茶居空间,现场背景是云南青年画家兰心特意为其绘制的主题为竹子的九副长卷,茶席设计则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曾莉根据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选用不同色调、品质的器物,并搭配不同茶,以及不同的泡茶手法,焚香斟茶,为在场人士展现了文雅的“中国茶居”。

属于曾莉的另一个空间是“书香茶香”。这个空间以中国文人书房为主题,背景是书法家王远强先生飘逸洒脱的草书作品:一幅“品院”居中,两边四幅作品详细的介绍了“何为品院”。一张古旧书案上置有笔墨纸砚,一只铜瓶里探出青青竹叶,几个白色茶器点缀其中。曾莉落座于其中,手握书卷,展示中国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