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曲阜孔庙一脉相承
“从儒学兴起以来,历代都会建文庙。各地的文庙都以曲阜孔庙为蓝本修建,又根据当地经济实力、文化差异等做一些调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大禹认为,云南文庙总体布局与曲阜孔庙是一脉相承的。
按“礼制”标准来衡量,建筑与仪仗一样,是为举行仪礼而特制的工具:文庙就是祭祀孔子及诸贤儒的仪仗。祭祀仪式的要求直接影响文庙的型制。
文庙布局通常沿中轴线层层推进,串联各进庭院。文庙的建筑范隔多起始于万仞宫墙照壁、而终于崇圣祠或尊经阁,通过许多门、坊、廊、殿、庑,再结合地形的起伏变化,组成一个有层次、有深度、有节奏的空间。“古代宫殿一般都是‘三朝五门’,越往后走越是建筑的核心部分,而文庙配享的就是这种帝王待遇,色彩处理也接近宫廷规格。”杨大禹教授说,文庙中的棂星门又叫乌头门,《唐六典》中说“六品以上乃通用乌头门”,这就是一个彰显文庙尊贵和特殊的存在。
这种规制使得文庙的总体建筑空间达到了庄重、统一、秩序井然、主次分明与整体和谐的意境,恰恰是儒学思想中的“中”、“正”、“和”、“序”等礼制观念的直接反映,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云南文庙的建筑型制遵从该礼制建筑特有定式,在保持最核心部分——殿庭型制的同时,在局部建筑空间组织与具体的建构方式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的相对杂揉性。
因地制宜的云南文庙
随着儒学在云南的传播,文庙已经成为了各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起于外来的汉文化,又在与本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历久弥新。
杨大禹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云南地区宗教建筑研究”,多年往来于各地文庙间。他告诉我们,云南文庙受地形及少数民族工艺等的影响,在布局、构件、工艺等方面较之内地文庙都有所改变。
“中原地区的文庙布局都是坐北向南,前低后高,但在云南,由于地形地势的关系,这种布局就无法适用。像会泽、腾冲这种本身就是坐南向北的城市,文庙的朝向也就成了坐南向北。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东西向的文庙,都按本地地形地势做了改变。”
云南现存文庙多依山而建,借地势以壮声势,亦利于抗震和排水。通常每一台地即为一进院落,又合乎云南地貌的普遍特点。墨江文庙、通海文庙、宜良文庙、石羊文庙等均属文庙型制与地形融和的佳作。而宾川文庙等地势虽较平坦,各进院落实际仍有一定高差,不仅如此,其各进院落的主体建筑的台基仍是一进高过一进的。“因为云南处在地震带,所以云南的文庙还会在其梁架结构上增加抗震的构件,增强文庙的稳定性。”
根据杨大禹教授介绍,除了整体朝向上的改变,文庙内的形制布局也会有所调整。以泮池为例,泮池是文庙特有的形制,是官学的标志,一般成半月形。而建水文庙的泮池呈完整的椭圆形,称作“学海”,“海”中有一岛,岛上有亭;富源文庙的泮池水面狭小,几乎是月牙形状;楚雄文庙的泮池则是长86米的长方形人工池。此外,庙与学的关系并无定式,或左学右庙或右学左庙,如安宁文庙在州学之西,而永昌文庙及大理文庙均在儒学之东等等。
云南各地文庙的建构差异呈现的是多元化的地方特色。
“大理地区的文庙就充分运用了当地民间工艺,比如门窗上运用了剑川木雕工艺,装饰方面,小木作尤其出彩,精致而绚烂,冲淡了文庙特有的僵化沉闷的氛围,在斗拱、梁头的处理上也有地方特色。”在云南文庙中,现存棂星门最常见的是用华表柱冲天柱式石牌坊及不用华表柱而起楼屋的木牌楼式,如宾川及剑川文庙棂星门、江川文庙即为木牌楼;丽江文庙棂星门略有牌楼门之形,与丽江大研镇纳西合院式民居同出一辙,较为特殊。
历代文庙风格略有差异
“由于距中原内地比较远,云南在建筑上也有滞后性。可以这么说,元代的云南建筑营造方式和内地比较,仅相当于其宋代的建筑。”杨大禹教授说,从开始用料粗壮、工艺质朴的建筑特点,到后期技艺和审美普遍提高后的繁琐建构,云南文庙在朝代更迭中也发生了变化。
牟定、楚雄及鹤庆现存三座明代大成殿,都是五间重檐歇山顶,体量较大。斗拱用料颇大,布置疏朗,颇具古风。明初南京国子监大成殿也不过五间重檐歇山顶。“就现存遗构来看云南明代文庙等级仅略低于北京及部分文化发达地区如苏州文庙,可见明代中央及云南地方对文庙建设的重视程度。”
清代,云南文庙最重要的典例当属建水文庙,它是边疆地区出现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的文庙。“建水文庙棂星门的明初型制之遗存,与明初中土官式做法同步;大成殿是清中遗构其斗棋又与当时中土官式做法接近,殿庭的空间尺度权衡又是明、清成熟的处理,这不是巧合,而是表明建水地区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建构同时,又与中土是同呼吸的。”
杨大禹教授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各大文庙进行古建筑测绘实习,上到国保级建筑单位,下到乡镇文庙。去年,他将云南地区宗教建筑研究当中的部分集结成册,出版了《儒教圣殿:云南文庙建筑研究》一书。在书中,杨大禹教授用列表的方式总结了云南文庙的始建年代、现存建筑、方位朝向、大成殿形制、保护级别等。他坦言,从前古建筑的保护要么是通过评审认证,确定文物价值后才开始,要么是以各种名目将其拆除后,因为出现判定其历史价值的声音而开始重建。“城镇化普及速度太快,许多古建筑被损坏。以云南文庙为例,这些古建筑是云南在历朝历代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实例,倒一栋就少一栋。不管古建筑本身质量的好坏,只要它还在就是历史。”杨大禹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