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榜样,是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的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榜样,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时刻要求全体党员以先进典型为镜,明确努力方向,严格自警自励,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道德境界。
为全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文旅队伍,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专稿,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介绍杨家训、杨天才、白福等红河州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现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彰显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州文旅系统党员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见贤思齐、担当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稿件(四)
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元阳县黄茅岭乡党委推动高质量脱贫纪实
2019年云南省扶贫先进集体,这是黄茅岭乡又一项荣誉。荣誉的背后是执着的初心、是无私的奉献、是艰辛的付出,实至名归却来之不易。
黄茅岭乡地处元阳县南部,是红河州26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5年来,黄茅岭乡党委、政府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守初心、担使命,发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克难奋进、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效推动高质量脱贫,全乡从没有一米水泥路到村村通硬化路,从三分之一人口住危房到户户住上安居房,人均纯收入从4324元增至6981元,贫困发生率从52.9%下降至2.58%,实现了从深度贫困乡镇到脱贫攻坚示范样板的蜕变。
“为了群众的好日子,再难也要咬牙搬”
在藤条江河谷两侧的高山上,瑶寨茅山村就“挂”在陡峭的山坡上,瑶族、苗族群众分散居住在木棍作柱、土坯当墙、石棉瓦顶的“土坯房”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不搬,就地脱贫几乎不可能;搬到公路沿线,政府省力,但如果不能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断不了穷根;搬到集镇,100户群众就业是个大问题,搞不好要捅娄子。”乡党委、政府遇到了难题。
经过5次党政联席会议反复研究,领导班子终于意见一致,绝不做一锤子买卖,下山一时难、不搬一直难,为了群众的好日子,再难也要搬下山。此外,还要提前谋划就业措施,采取将小高层一楼作为住户共有商铺、安排公益性岗位、协调就地务工、鼓励就业等配套措施,保证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干部思想统一了,群众却顾虑重重。听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茅山村的杨小三很高兴,最初征求意见时很快就同意搬迁了。但没想到过了几天却反悔了,“虽然镇上房子条件好、生活好,但没啥好干的活儿,喝水都要钱,还不如留在山上”,大多数群众和杨小三一样担忧。
为了转变群众思想,黄茅岭乡组成专项工作组,班子成员各带一支小分队,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几次三番入户,多数群众想通了,而有的群众嫌烦,干脆连门都不开了。
杨小三成了钉子户,不开门还说一些怪话,负责做他工作的潘梅委屈得直流眼泪,擦干眼泪第二天又来,还是吃闭门羹。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跑了八次,杨小三也没话说了,黑着脸打开门,“搬不搬是我自己的事,你不要管行不行!”
潘梅笑着说:“按岁数,我该叫你阿哥。哪里有阿哥住危房,阿妹不管的道理”。几通好话,杨小三再不板脸了,请进屋里讲政策,答应了搬迁。
2016年黄茅岭乡在集镇征地3.67公顷,带领100户群众实施“下山搬迁、集镇安置”工程。
搬下来的生活今非昔比,杨小三算了一笔账:自己装香蕉一个月2000元左右,政府安排媳妇当环卫工1200元,一年下来收入4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人开销,杀过年猪绰绰有余。“如果没有潘梅,我过不上现在的日子。”杨小三说。
杨小三生活的变化,只是搬迁户的一个缩影。如今,集中安置的3栋6层小高层里欢笑声不绝于耳。
“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培养了我,帮老百姓干活是我的本分”
在黄茅岭,不论书记乡长、干部职工、驻村队员这些肩负脱贫攻坚任务的实施者,还是许许多多的村组干部,为了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默默耕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2017年7月,十多天连续的强降雨,乡党委书记李明学不顾雨大坡滑,逐个查看全乡1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7月4日上午,他发现乡卫生院下方3户房屋地面有筷子长的裂缝,马上紧急疏散住户。7月5日23时果然滑坡,3栋民房全部倒塌,因灾前预警准确、组织疏散得力,除去部分财产损失外,无一人伤亡。受灾户李学文拉着李明学的手感动地说:“还好您叫我们搬离了,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
但李明学对家人却亏欠太多,妻子生孩子只匆匆陪护了一天,第二天就带着小分队入村推进农危房改造。“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培养了我,帮老百姓干活是我的本分”,李明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恰如他的微信名“一缕阳光”,走到哪里都带给群众温暖。
乡长曹丽,在黄茅岭一干就是整整七年,有谁知道几个月不能见一次女儿的滋味;乡人大主席杨铭雷,已经做了三次手术,干起扶贫比其他人还卖力;党委办主任杨康,工作认真而努力,妻子在牛角寨乡工作,女儿留在蒙自由父母看护,夫妻俩最盼望的就是周末不加班,路上跑3小时去蒙自看女儿。还有许多在哺乳期的女同志,把父母接来乡上照顾孩子,自己白天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晚上既当爹又当妈.......
黄茅岭乡组建起64支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帮农户收家治家,环卫工人成立垃圾清扫保洁队,驻村工作队员成立“临时建筑队”,年轻人组成爱心服务队通过互联网募集爱心物资。爱心服务队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书包的温暖”爱心活动,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学习用品1300余件,为200多名困难学生送去冬天的温暖。
“我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戈它村委会头道桥党支部书记王骏真原来是一名党员贫困户,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黄茅岭乡香蕉收购用工量很大,外地收购商信息不通,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干起了香蕉代办的生意,很快脱贫致富。做香蕉代办的时候,他注意到装蕉工大多是外地人,村里剩余劳动力却无事可做,他富了不忘乡亲,组建起本地装蕉队,吸纳了30多个建档立卡劳动力。
“我以前也是贫困户,组织帮助我脱贫致富,我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问起王骏真的初心时,他动情地回答。
黄兴寨村党员马良,在开远养鸡场工作多年,收入可观而且稳定,村党总支找到了他,想请他牵头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好不容易在开远站住脚跟,退回大山里,这日子不是倒回去了吗?”马良的老婆想不通。可马良坚持内心的想法,“我是党员,立过誓的,不能光顾着自己,应该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山里,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带领23名建档立卡户成立了马良养鸡专业合作社,目前出栏鸡达到10000羽以上。
像王骏真、马良这样的党员还不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党性强、懂经营、有责任感的党员自主创业,自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使全乡的脱贫攻坚发生了裂变效应。
“党员带头干,就不怕个别群众暂时的思想抵触”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消费”、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滋生蔓延,被陋习“绑架”的群众不堪重负。丫勒村陶建华回忆,“从前村里办一场丧事,至少要花费5万元,有一户贫困户刚脱贫,却又因一场丧事而返贫。”
陋习不改,群众受累,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调研后,下定决心向陋习开刀,他们摸索出“组织引领、群众议事、村规管事、党员带头、驻村帮带、志愿服务”的“六步工作法”,通过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爱心超市、志愿服务队等实践载体,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带头作用,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全乡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爱护卫生等新风尚,把规定“取消叫魂”“上祭时不杀牛、不吹号”“禁放高档礼花礼炮”纳入村规民约,用村民自己的规矩管自己。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规范红白事规模、标准、程序,将“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头道桥村党员刘万荣第一个带头简办丧事,他说:“党员带头干,就不怕村规民约难以执行,更不怕个别群众暂时的思想抵触”。村民们渐渐发现简化后的好处,都愿意从简办理。目前,黄茅岭乡红白喜事宴请减少了近40%,户均减支近1200元,勤俭节约的风气越来越浓。
一手革除陋习,一手弘扬新风。黄茅岭乡在全县率先建成“爱心超市”,每月定期评选脱贫攻坚、人居环境、移风易俗、诚实守信、好人好事等“十星级”精神文明标兵,引导群众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不变的是初心,改变的是群众生活”
黄茅岭乡驻村工作队人员几经轮替,但始终有一条大家都信仰的格言:坚守不变的是初心,努力改变的是群众生活。黄兴寨村驻村队长李春已有50多岁,是云南省社科联的处级领导干部,放弃昆明的好日子,主动请缨到山头上过苦日子。他经常跟队员说:“我们是党员,站在这里就立起了一面旗,让群众知道党没有忘记他们。”他深入调查村情,提出了“修路、治水、兴产业”的扶贫思路,帮助村民成功注册了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群众第一次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
董棕寨村驻村队员李正福、张迈,刚来时群众开玩笑说他们是“吃牛奶面包的城里人”,现如今融入群众生活,和群众打成一片,已成了“喝苞谷酒的自家人”,他们挨家挨户磨嘴皮,宣传引导村民外出务工,让20多户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黄兴寨村驻村队员马平燕是回族,由于饮食习俗不同,自己带着锅碗瓢盆来驻村,每周下山买一次肉。遇到工作忙的时候,别人忙完了吃现成的大锅饭,她还得饿着肚皮“开小灶”,但她说肚子饿了精神是饱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
黄茅岭29名驻村队员,他们抛下妻儿老小,从机关到基层,不管自己有多难,没有叫过一声苦,怀揣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沉下心做“村里人”,踏实为群众做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变与不变。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整理
责编 沈洪森
审核 孟鹏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