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年过半百的杨明柱是土生土长的凤庆县城人,他女儿高考前也孔庙祭拜过。在他的印象中,自己年幼时,凤庆还会举行由政府组织的大型祭孔活动。“当时,每年9月,县长和教育科科长、各学校校长都要到孔子雕像前祭拜。他们中的首要人物要当众宣读祭文,还要用‘三生’祭祀、祈福。”杨明柱解释,他所提到的“三生”祭祀,是指把猪、牛、羊宰杀后掏出内脏并清洗干净抬到孔子雕像面前供奉,并进行跪拜。
历史遗迹故事多
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两次迁建并多次修缮,现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群占地近万平方米。
文庙里的人不多,除看管员,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一进门,杨明柱便指着几株植物说:“你们看,这株是清朝就载种的古柏,生长在这里,似乎它也带着一股文人的气韵;那棵红腊梅也是清朝栽种下的,可惜后来被砍了,现在又发芽了;这株三角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下的。”文庙入口左手边有几块石刻的大碑。凤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唐金钟介绍,这是文庙的碑林,设立于2004年,碑刻为本县境内收集的部分石碑,共有六块,时间最早的为清光绪年间,最晚的为民国年间。
唐金钟从右至左向我们分别介绍:碑一称为“鱼”字石碑,为阴刻行书。碑二是《安插耿马纪略诗并序》碑,碑文记录耿马土司罕氏内讧,迤西道熊公昭镜奉令安插土酋之事;款署“盐运使衔云南补用道顺宁府知府毕节小蓉周范撰,顺宁廪生门人杨金石书丹,大清光绪八年孟冬月”,共计十三行,一百字。碑三为《重修顺宁文庙碑记》,记述明万历十三年建文庙,之后因战乱被毁又继续建设的过程;款署“知府毕节周范撰,贡生赵廉、罗一鹏熏沐敬书,大清光绪八年,岁次人物孟春上浣”。碑四则是《明死节户部尚书顺宁龚公祠祀碑》,记述明户部尚书龚彝至赵州遇永历帝,尾随至昆明探望永历帝撞墙而死之事;款署“知府顺宁县事蜀南田亮勋谨撰,知顺宁府事长白麒麟谨跋,大清宣统二年六月”。碑五是“飞”字石碑。碑一和碑五为文庙残碑“鸢飞鱼跃”的“飞”、“鱼”。由于碑林立于室外,风雨侵蚀,对碑文保护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凤庆县文物管理所正在积极争取经费,计划建设碑亭进行保护管理。
我们从下往上步步登高,依次是泮池、龙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鸣凤阁。
龙门的4根石柱上各蹲着一个雕刻古朴的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东面两楹刻有“汉水”、“秋阳”,西面两楹刻有“金声”、“玉振”。唐金钟解释,“金声”是表示古代乐器,在这里是赞扬孔子的思想像一首乐曲一样有始有终,完美无缺。龙门喻示成功,有鱼跃龙门一说。
古代祭天,首先要祭灵星,孔庙把棂星门设为第一首偏门,就是说尊重孔子如尊重天一样。棂星门4楹3门,石砖夹柱,额坊上雕火焰宝珠,正门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三个大字。
大成殿属砖木斗拱结构,五开间,由高高的木柱支撑,分为上下两层。屋顶设花栏,花栏中部置一宝塔,呈二龙抢宝状。上层屋檐下有“圣集大成”四个大字,下层屋檐下有“斯文在兹”横匾。上下两层8个屋角各有瓦狮一尊,整个主体建筑气宇轩昂。
其正中供奉孔子圣像,两侧分别悬挂两副对联,爱好书法的杨明柱为我们念道:“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是清世宗御题;2003年重置的第2副对联是“沧江三千里,日暖星寒,留下几多故事;薄门八万户,梅韵竹风,写出一部春秋”,为曾任临沧市委书记李国伟撰联,由书法家冯国语先生手书。
提到书法,杨明柱不由兴奋地为我们从大殿的角落里找出一块有些残破的大匾,只见匾上用繁体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字。“你们仔细看,这可是一块落有康熙印章的匾,它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原来,在康熙末年,康熙皇帝为推崇儒学,确实为孔子题写过“万世师表”的字,并命工匠将其手书凿刻成匾,发放到全国各个知名的文庙。
除了匾,多年前凤庆文庙院内和周围都种着许多牡丹花,有些牡丹花的花盆还是康熙御赐的,只是年代久远,这些花盆早已不知去处。
文庙影响深远
曾经,大成殿内房檐上雕刻的龙凤,屋角间装饰的瓦狮,都被毁于一旦,使得整个文庙建筑残缺不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凤庆文庙内大兴娱乐设施,有儿童游乐场、棋牌娱乐室、熊猴动物园等等。甚至大成殿还被改为舞厅,每天夜晚,霓虹闪烁、歌舞升平。有一位老者见此情景,很风趣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小靳庄赛诗,自然十分风雅;大成殿跳舞,又是一种斯文。”
值得庆幸的是,年久失修的凤庆文庙于1997年由省文化厅拔款对其进行保护维修,并重建南北厢房,经过几年多次修复,整座文庙恢复了室内案发清晖、窗外清风气爽的景象。2003年孔子塑像在大成殿落成。“在孔子像还没落成前,就有群众纷纷前来摆上香案,进行祭祀活动,更多的凤庆人从未忘记尊孔。”唐金钟说。
据唐金钟介绍,自文庙建成后,一系列的文化、教育设备设施也相继出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布政司陈宏谋令顺宁知府朱灿英建凤山书院于城南土府勐廷瑞望月楼旧址。以后,顺宁(凤庆的旧称)便有了龙泉馆、育贤馆、乐育馆、牛街馆、阿鲁司馆、石洞寺馆、汇英馆、诩文馆、南北馆、松岭塘馆、萃文馆、会文馆等义学12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顺宁知府朱占科又创立了顺宁府立中学堂于城内关庙;民国五年(1906年)成立顺宁县立中学于凤山书院,民国二十年(1931年),云南省立顺宁中学成立于城南武庙大校场。期间,顺宁成为当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云州、缅宁、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子弟都到顺宁求学。
由于中原文化及南诏文化源源不断地从五尺马道由北向南渐渐推进,顺宁的文化积淀也就越来越深厚。许多乡人深受儒家思想及文化的熏陶,读书风气盛行。唐金钟介绍,至今仍广为凤庆人称道的出生于顺宁城内来凤街书香之家的陈强华(罗稷南),幼读私垫,天资颖异,能够过目不忘,每考必列榜首,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经他翻译的的长篇小说有苏联高尔基的《幼年时代》、《没落》、《旁观者》、《磁力》、《燎原》、《魔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迭更司的《双城记》等。他还翻译了一些多国的作家所写的传记,短篇小说以及文学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从凤庆出州市、出省,甚至出国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唐金钟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