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突围发展的出路何在?

旅游业,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其发展变化,绕不开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可能“一枝独秀”,一直保持逆势高速增长。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云南旅游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其转型升级、突围发展的出路何在?

本期报道,经报记者邀请到长期关注研究云南旅游业的国家旅游局旅游劳模大师、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姜若愚教授,从经济视角深度剖析云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其观点鲜明独到,建议贴合实际,或可成为云南旅游业突围发展的启发和借鉴。


在姜若愚看来,旅游产业具有“快热慢冷”的特性,即踩油门加速快,踩刹车停车慢的运转特点。经济形势变好,旅游业会快速跟上,甚至弯道超车,迅速变好;经济形势下行,旅游业会惯性运转,慢一步,缓半拍,延时一段,迟滞一阵,然后下行。

经报: 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但是,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云南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落后于四川、贵州等相邻省份。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目前云南旅游业存在哪些制约性问题?

姜若愚:从问题导向说起,云南旅游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经济新常态或者说实体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产业的发展速度都在放缓,规模都在萎缩,然而,云南的旅游产业却一枝独秀,逆势增长,特别是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动辄就是投资规模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旅游大项目,和其它行业、产业相比,显得“超级红火”。但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判断,这必定是不长久的。

虽然目前云南的旅游业看上去很美,看似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更需要大家冷静思考“市场在哪里、发展空间还有多大”等这些经济常识性的问题,不要被表象冲昏了头脑。

实际上,近两年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特别是文化消费能力在下降,而旅游消费是一种相对“奢侈”的精神消费,也是一种非物质生活所必需的文化消费。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整体背景下,旅游消费不可能长时间持续增长。

其次,从市场供需结构来看,目前,国内诸如万达、华侨城等一些旅游大佬、投资企业,以及本土房地产企业、大型国企等纷纷转战云南旅游大项目投资建设,意欲分食云南旅游市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旅游产业同房地产等其他行业、产业一样,同样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如果这种况状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云南旅游产业也将步房地产业的后尘,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因为一旦供需矛盾失衡,超出市场需求,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危机就难以避免。

再者,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来看,如果过度开发,太多百亿级、千亿级的旅游投资大项目都在未来三五年内如期实现,云南将有更多的好山好水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聚集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

此外,旅游资源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云南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老天爷对我们的恩赐,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是老祖宗创造并流传下来的财富。不能纯粹为了经济发展,把旅游资源全部商业化。

经报:云南如何利用好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真正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性转变?

姜若愚:从全国产业分工来看,云南发展旅游业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具优势的。云南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气候环境、绚丽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几乎未被污染的土地。

云南工业基础薄弱,高科技产业也是其短板,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来看,云南重点谋划发展旅游业都是理所应当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云南旅游业要有大的突破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导向,用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跨境旅游,或是云南旅游业一个新的较大经济增长点。

云南及周边国家边境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边境旅游产品体系。未来云南可以与周边国家共同开拓客源市场,打造独具南亚东南亚风情的跨境旅游合作区及区域一体化、内部差异化的边境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合理分配利益空间,打造中国边境旅游特色品牌。

此外,云南处于南亚东南亚腹地,位于亚洲中心,该区域有40多亿人口,每年有近3000万人次欧美游客在东南亚国家休闲度假,停留时间长、消费高。如果通过云南边境,把部分客源引入云南,再把全国部分出境游客通过云南边境引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那么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云南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成倍增长,也将指日可待。

前不久在昆明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跨境旅游合作论坛”上,云南与周边国家对跨境旅游合作区已达成共识。“十三五”期间,云南将联动周边邻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双边、多边跨境旅游合作区、“无国界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经报:当前,全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呼声一片,乡村旅游在旅游业转型发展总体格局中也被寄予厚望,云南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怪圈?

姜若愚:实际上,云南是全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省份之一。早些年间,大理、丽江等地兴起的客栈,就是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广泛提及的“民宿”产品的雏形和缩影。

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游客需求随之发生变化,市场对特色客栈民宿的需求日益增多。近年来云南客栈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不同于一般饭店、酒店的多样化内涵,客栈民宿产业带给游客全新体验,成为云南观光旅游的重要一环。而民宿客栈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云南乡村旅游中的新亮点。

客栈民宿发自云南,在江浙一带被发扬光大,“花间堂”“一米阳光”等还成为全国连锁品牌。未来,结合云南特色,客栈民宿产业会越来越好,并能很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不过,云南发展民宿产业,一定要突出自身特色、融入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民宿是非标准化的住宿产品,与标准化的酒店相比,非标准化产品要求产品本身就具有旅游属性和很强的吸引力。

事实上,云南并不缺乏好的民宿产品和成功的案例。紧紧抓住当地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云南的一些民宿客栈已经做出自己的品牌,成为享誉海外的云南名片。例如松赞系列酒店、杨丽萍艺术酒店等,时常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

或隐于村庄,或偏居山谷,迪庆州松赞系列酒店最小的只有9间房,然而就是这小小的酒店留住青山绿水间的美丽乡愁,吸引了不少游客。

松赞系列的每一家酒店都努力扎根当地,持以传统方式筑造,坚持每家精品山居酒店与所在村落的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开展私人订制的高端生态文化旅游,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美景和黑陶、木碗等一颗颗散落在村庄的民族文化“珍珠”串起来,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实现了从“卖房间”向深度民俗游、休闲游、度假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