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入滇必经
车子停稳,一座高大的牌坊出现在眼前,这是“滇南胜境”牌坊。这座木质牌坊始建于明景泰4年(1453年),是古代西南地区最高级别的关隘牌坊,九层斗拱,飞檐翘角,歇山式屋面。
从外观上看,这座牌坊与许多地方的牌坊一样古色古香,但这里有一大地理奇观,富源县委宣传部的邓成斌老师让我们注意观察牌坊东西两面的石狮子,他介绍:“两面的石狮子相隔不到3米,你看靠贵州那侧的石狮子身上布满了青苔,有些青绿色,靠云南这边的石狮子却完全干爽,保持着石头的原色。”许多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最显著体现。
跨过牌坊,小路两侧有仿旧的两排房屋,因游人稀少,店铺都还未开门。沿着仅有的一条小路深入,右手边出现了一处古驿站“石虬亭”,飞檐翘角的房屋在围墙中静静伫立,大门紧锁,从外面看,里面长满了各种植物。大门上写着“门票2元,老人免票”。按着门上的电话拨过去,守门的大叔过来为我们开门。
正值小学放学,在小学任教的张老师走过来,和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古驿站:“石虬亭原来是古驿道上有名的驿站,古代官员来云南任职,要经过胜境关,多数会到这里休息喝茶。”
石虬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后因战争被烧毁,清康熙34年,总督王继文派人复建石虬亭。院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围墙外的竹子、大树在经年累月的生长中不断伸展,为古老驿站注入生机。石虬亭有两层,两层飞檐高挑而简洁,屋顶长满了野草。
石虬亭里有着胜境关的另一大奇观。石虬亭前的地面上有“石龙”,看起来像一个形态奇异的水池子,池子中两座石头蜿蜒绵长,没有断折处,形似两条缠绕的蛟龙。让当地人颇感神奇的是,龙身交汇的地方有一处凹槽冒着清泉,泉水甘冽可口,在大旱之年依然汩汩流出,从未干涸。张老师说:“我们都在找这个水是从哪里流到院内的,可是没找到。这个亭子之所以叫‘石虬’,就是因为这个特别的景观。”
因为这里处于云贵交界,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两条虬龙其实是一条贵州雌龙和一条云南雄龙,当年它们都化身成人来到此地,一见钟情,难舍难分,最终无法返回仙界,便拥抱在一起化身成如胶似漆的石龙。而从它们之间流淌出的清泉也就成了一眼龙泉,新婚夫妇到此同饮龙泉水,就能白头偕老,儿孙满堂。
古驿道和界关
石虬亭距离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驿道不到百米。小道上的石头被来往的足迹打磨得光滑亮堂,路上还有马蹄踏出的窝窝。这条道在元、明、清三代是黔滇重要交通干线的驿道。今天,古驿道在胜境关区域仅剩不到两公里,这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这段路曾经被当地农民用土掩埋,当成耕地,直到近些年,有关部门才把覆土挖去,露出保存完好的驿道模样。
沿着古驿道一直走,不远处就是胜境关城门。这座雄伟的建筑底部是坚固的石墙,上面建了两层楼。两侧大山与关隘连接,形成天然屏障。胜境关始设于元至顺元年(1333年),清咸丰4年(1854年)建成。原界关已经被损毁,我们看到的界关重修于1990年,基本保持原貌。
历史上,胜境关因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初平云南大军经过此地,明永历帝西逃云南经过此地,吴三桂入滇经过此地,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从界关穿出去,眼前是大片肥美的草地,草地前是深邃的山谷。走过蓄满水的草地,能见到另一段古驿道,驿道随山势起伏,十分陡峭。
现在的胜境关内外是一派田园风光,古驿道延续着通道的重要性,驿道上,赶着牛车、背着竹篓、扛着锄头的村民来往不绝。驿道两边的地里种满了玉米,农人们刚刚完成玉米的采收,金灿灿的玉米被挂在房前屋后。这里几乎没有游客,还维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