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鲁甸乡民端起“绿饭碗”享受“生态红利”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种植了贝母、重楼、当归等30余种药材,被誉为“云药之乡”。12月4日,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跟随中央、省市媒体走进鲁甸乡,只见中药材种植户家中都晾晒着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滇重楼,一阵微风吹过,阵阵药香扑鼻而来。

当下,鲁甸乡有超过90%的村民拿起锄头,大干药材产业,走出一条林区发展转型新路。

寻一味“药方” 治一方贫瘠

在离鲁甸乡政府8公里处,有一个叫“拉美荣”的地方,孕育着一大片滇重楼,而这也是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滇重楼种植基地。

和云是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带领当地村民致富的“重楼王”。据和云介绍,上世纪90年代,由于木材利润较高,在山富人穷的情况下,砍伐木材成为鲁甸乡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个年代,全乡共有58家木材加工厂,257辆东风大卡车。农民无心种地,学生无心上学,每天有数千人赶着3千多头犏牛进山砍树拉料,每年有数十万方木材运出鲁甸,鲁甸有了短暂的富足。”和云说。

“靠山吃山是行不通的,木材大开发并没有让鲁甸乡的老百姓富起来,随着1998年金沙江上游天然林禁伐,鲁甸乡的经济一落千丈,农民收入减少,返贫现象严重。”和云告诉记者。

自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后,一度靠砍树维持生计的村民失去了经济来源,一些曾与和云做过木材生意的老板纷纷离开鲁甸进城发展。他们劝和云,鲁甸离开木材就没有出路,还是尽快到城里去寻找新门路吧。但当他看到为寻找出路百般焦急的乡亲,看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们,他最终下定决心不进城,要扎根深山,在大山中闯出一片新天地,把贫穷落后的家乡建设好。

当得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植物研究所在鲁甸试种山嵛菜的消息后,和云非常高兴。山嵛菜种植需要具备严格的海拔、土壤和气候环境,很多地方不适宜种植,而鲁甸恰好具备最好的种植条件。于是,和云把自己的发展思路定位在建立山嵛菜基地上。1998年底,他带着24名青年来到离家8公里,海拔2800米一个叫“拉美荣”的大山深处,建立了基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和云种植的山嵛菜虽然经受住暴雨、雹雪的考验,但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再次受到重创,和云发誓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奇迹,经过反复市场调查,他决定勇闯滇重楼种植禁区。

为了成功种植滇重楼,和云一方面向云南省农科院丽江高山植物所专家学习咨询,一方面他钻进鲁甸的深山密林,对滇重楼的生长环境、条件和习性进行认真考察分析,对重楼生长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掌握。几经风霜雨雪,如今,和云的重楼基地已经发展到近800亩,全部成熟后,产值将超过亿元。四川、广东、上海等地的制药企业纷纷前来订购重楼。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起药材,还探索出了“土地流转、劳务挂钩、包干分红”的发展模式。农户出租土地每亩可得300元,在基地做工每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可有万余元的收入。而过去,老百姓每亩土地的产值也就是几百元。

“现在常年在我们基地工作的村民有3千多人,全年累计有三万人次劳动力。”和云的一个好思路,使得众多农户受益。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农民有近忧,政府就必须有远虑。在鲁甸乡,除了有像和云一样的农民企业家,带领村民转型种植药材。面对发展瓶颈,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改变思路,决定以现有资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药材产业。并向全乡发出了“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大干药材产业”的号召,走出一条林区发展转型的新路。

要保证中药材的高品质,擦亮“云药”金字招牌,就必须保持“天干不旱,下雨不潮”的优良生态,好药是好生态结的“果”。鲁甸乡党委书记张凤超告诉记者:“实际上,20年的探索转型,鲁甸乡不是没有走过弯路,但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发现还是‘绿色优先、生态发展’的道路最适合,村民也因此而品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甘甜。”

鲁甸的经历再次印证一个道理,脱贫致富必须把有利于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做起来,不等不靠、主动探路方有出路。

鲁甸乡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腹地,辖5个村委会。据鲁甸乡党委书记张凤超介绍,如今鲁甸乡的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药农占到全乡农民90%以上,2018年药材产值已经突破3亿元。

通过多年的生态恢复、种植,鲁甸乡林地面积达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小生态气候,这里几乎汇集了横断山脉的植物种类,生长有重楼、天麻、人参、当归、秦艽、桔梗、草乌、等天然植物药。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李亚 文/图

责编 沈艺

审核 施颖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