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遗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止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一)
遵循“冬春夏秋”,代代心口相传,《四季生产调》再现千百年哈尼族生产生活
2006年,《四季生产调》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红河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属地为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族先民古部落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遥远的西北逐步迁徙到滇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的广阔地带,开始了山地农耕生活,经过上千年几十代人的艰辛垦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农耕梯田文化奇观,完成了从游牧民族到山地农耕民族的大转变。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哈尼人将自己对梯田农耕生产的经验及以梯田为核心开展的生活习俗,以古歌古谣的形式编成了《四季生产调》,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代代传唱。
《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正如歌中唱到“古规是先祖所订下,年轮由先祖们算出,祖先的古话像石头般珍贵,祖先的古话如筋脉一样要紧。”《四季生产调》是哈尼同胞对千百年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总结的精髓,对哈尼族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哈尼族的重要民俗资料,更是了解哈尼梯田稻作农业知识的重要窗口。
《四季生产调》虽有不同的版本,但主要内容却是相同的。它以古歌古谣的形式流传于元阳县的每个哈尼族村寨以及红河、金平、绿春等的哈尼族居住地区。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截止目前,红河州共收集到的歌谣约有1670行,分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五个部分,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过程和生活风俗画面,内容涉及天文历法、自然宗教、科学知识,向人们系统传授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技术,展示独特的生活习俗,是一部完整记录哈尼族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冬春夏秋”四季轮回的更替中,哈尼祖先详细介绍了农耕程序。“屋里的种子没长嘴,种子局噜叽哩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种子水里泡三夜,第三晚上已泡涨,捂了三夜就出芽,到了第三天出芽出齐”“阿妹撒种不要粗心,撒种手土稀密匀,撒完种子扫平土"……“春季调”介绍了哈尼族人育种、撒种的心得经验。
“撒完种子要祭献,左手拿着九块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右手拎着甜酒瓶,带上一对红蛋黄蛋;献上红蛋,先长的庄稼干干净净不遭灾,饭谷糯齐全;献上黄蛋,人类男女成双,家禽公母成对。”“最先插下的一株苗,祝人类健康不患病,中间栽下的一棵秧,愿男女齐全能成双;最末插下的一株苗,祝六蓄兴旺,最后栽下的一棵秧,愿家蓄公母齐全配对。”撒完种子,插完秧苗,哈尼同胞们都要举行祈福仪式,祈愿来年丰收。
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合十扎)、祭赛神(昂玛突)是哈尼族祈祷、庆丰收的三大节日,在哈尼族生活生产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六月到,米浩浩拍,哈尼要过欢乐的矻扎扎节,最早过节的地方是白劳尔地方,矻扎扎节要穿牛鼻绳,圪扎扎节要杀公猪;要背甘甜井,迎接俄追神,俄追神来指点杀猪牛,杀猪牛要米谷打记号;俄追指点包献肉,米谷传旨拿献肉。”“六月欢乐的矻扎扎节来到,圪扎扎节荡秋千,秋千要安寨门秋房旁,架秋千要用好看的黄竹。秋架四脚稳栽进土,上梢紧紧栓一处,两头夹着桥样的横梁,下方栓挂脚踏板。”六月年是哈尼族祈求丰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场盛大节日。在《四季生产调》中,形象地描绘出哈尼同胞们设磨秋、秋千,翻新祭祀房,迎请天神、祭祀祖先神灵等祭祀仪式,也能从中体会到哈尼同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的美好祝愿。
记者了解到,红河州把《四季生产调》非遗项目同当地民族旅游相融合,打造出哈尼梯田实景演出“云上撒玛坝·纯情哈尼人”、元阳县“开秧门”等民俗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去到当地游览观光体验。不仅让游客在元阳能够看到美轮美奂、千姿百媚的哈尼梯田盛景,也能在《四季生产调》中了解哈尼风情和民风民俗。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文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施颖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