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自由呼吸 ——白雪娟的绘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和丽斌)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图景,是农耕时代中国文人不断追寻的理想世界。

从右至左 和丽斌 白雪娟 薛滔

第一次看艺术家白雪娟的手工书绘画作品,“阡陌”一词就从脑海中浮现出来,从此再也挥之不去。实际上,她的作品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桃花源记里的理想社会的再现和描绘,而是作品中呈现出的阡陌纵横、自由呼吸的气息让我获得这样的通感,让我看到画面之后艺术家上下求索的精神,她像一个勤劳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己心灵的田地里不断地耕耘,终成一方大观天地。

手工书12, 27x19

白雪娟的手工书绘画开始于2014年,那一年,她为参加云南艺术家年末的群体活动《合订本》绘制了150份纸本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用拼贴、绘画等综合手法把抽象、具像的不同形象组合在画面上,她从此爱上了这种自由绘画的方式。五年来,她在不同材质的纸本或布面上自由地绘画,再把它们手工装订成册,在这些手工绘画书里,她自由地实践着各种语言,线描、晕染、拓印、拼贴、堆积……几乎穷尽了一切绘画的方法和可能,由此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笔墨与纸,这种传统的手工绘画关系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它与农耕文明的传统息息相关,古代文人画家们在纸与笔墨的关系中找到了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找到了一条心灵皈依的路径。近、现代以来,纸上水墨的绘画观念虽被冲击,但还是在一些传统水墨画家的语言方法里得以传承下来。白雪娟不是复古主义者,她没有沿袭传统的水墨绘画方式,不过她的绘画仍然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气息,她喜欢在纸面上绘画,并在画面上随机生发图形、且从不修改的方式与传统水墨的语言方法暗通。在众多的绘画颜料中,她较喜欢水彩和丙烯,这两种颜料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的通透感,又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层次,对应丰富的心灵感觉。她喜欢用颜料在纸面上随机地晕染,形成自然的纹理和图形,然后根据这些图形辅以线条或拼贴,形成不断生成不断变化的图形构成关系。这些图形的灵感来自她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来自她的梦境,来自她对艺术史的阅读,来自她进驻和游历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和北欧各国的记忆……每一次的际遇和心灵的感动都转化为画面的图形,在一本本的手工书里定格,成为记忆的档案。

手工书25, 27x19

2019年年末,清冷的空气吹拂着孤寂的城市,万物萧索,等候春天的讯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我们在昆明的空空间向你发出邀请,我们希望,“阡陌——白雪娟个展”能带给你久违的感动和温暖。

和丽斌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