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草海依依,碧波荡漾,山清水秀,候鸟翱翔,两岸荷叶无边。
仲夏之际,记者走进“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巡礼”活动,感受“文旅融合 ”中民族文化特色的“饕餮盛宴”。
绿色宝石之王——中国祖母绿
祖母绿是含铬的绿柱石,色泽翠绿明艳,给人以生机盎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麻栗坡县,连绵的群山中深藏着被誉为绿宝石之王的祖母绿,该地是我国境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祖母绿矿床。 记者在“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巡礼”活动中了解到,祖母绿矿床类型独特,宝石质地优良,其品质具有颗粒大、颜色纯、质量好、奇异宝石多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珠宝界人士的青睐,也愈来愈受到国人的喜爱。
据麻栗坡县文产办主任陆显珍介绍,麻栗坡祖母绿,原产地在麻栗坡老山山脉,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猛硐瑶族乡大丫口矿区,麻栗坡的绿柱石和祖母绿因其矿床类型独特、晶体粗大、颜色纯正,部分达到宝石级且质地优良。
云上秘境·边城马关之阿峨壮族农民版画
精湛的刻版技艺,栩栩如生的画景,让朴拙精美的阿峨壮族农民版画享誉海内外。
据介绍,马关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方面,生动再现了壮乡人民的生活图景。2000年,马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源于仁和镇阿峨新寨村,从70年代起源至今,版画创作者从极少的几人发展为现在50余人的团队,村中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学龄儿童都热爱版画创作,版画艺术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密不可分。
据了解,版画发展至今,先后创作了2000余幅作品,其中有22幅应邀选送日本展出,37幅参加全国农民画展,15幅参加文化部“群星奖”评审,大批作品在参赛中获奖。
西畴刺绣:定制+口碑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的写照。
常禹香是西畴本地人,到昆明读大学时,注意到不少来云南旅游的外国游客对民族风情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这让她想起了家乡的刺绣背带。那本是西畴当地人家用来被孩子的,不过上面精细的刺绣让它成了一幅艺术品。
而今,“千之刺绣”旗下的400多绣娘,分布在文山州各县,其中以西畴为主。“我们主推私人定制,接到订单后就交给绣娘。”常禹香说。
据常禹香介绍,去年,公司产值达到17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两千万元。定制虽然工序繁杂,产品价格也十分昂贵,有的一个包就需要两三千元。但私人定制为她聚集起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客户群,并通过口口相传,数量稳步上升。
目前,常禹香正在全力筹建刺绣文化产业园区。这个座落在西畴县兴街的产业园区投资将近1.2亿元,园区占地560亩,主题区占地53亩。预计在明年完工的产业园内,有刺绣博物馆、刺绣主题酒店、刺绣文化长廊、刺绣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刺绣休闲体验区、刺绣文化主题公园等。
普者黑:法治护航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
随着“爸爸去哪儿”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播出,普者黑游客量井喷式的增长。
“为了规范旅游市场,2008年出台了《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7年实施下来后,把景区里面涉及旅游、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容,都十分细化了,比如水位线控制。2016年8月,又出台了《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新增了对湿地、候鸟、旅游活动的管控。”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孙树金说。
据了解,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各村寨以不同形式宣传《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村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生态文化也突出亮点。同时,在保护区内建有旅游法庭,游客纠纷有了法律保障。此外,还建有旅游警察大队,指挥中心、景区监察市场监督等多部门联动。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艳 文 徐雁 图
责编 刘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