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青铜扣饰

装饰的青铜艺术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对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各类扣饰。这些扣饰大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证明扣饰是一种较高级的装饰品,主要为古滇国的贵族所使用。这些青铜扣饰背面有一个矩形的钩扣,便于悬挂在衣服或者器物上起到装饰的作用。滇人衣着宽大,扣饰也可以起到扎束衣服的作用。

据考证,云南出土的青铜扣饰有500余件,分布较广。云南地区最早于曲靖八塔台古墓群发现春秋时期的虎面纹青铜扣饰,到战国至西汉时期,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官渡羊甫头出土的扣饰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云南青铜文化的精华。

丰富的铜矿资源是云南古代青铜文化辉煌发展的基础,加之这一时期云南古滇民族已经掌握了范铸法、失蜡法、鎏金、针刻等丰富的冶铸和装饰技术,使得制作复杂而精美的青铜器成为可能。

在云南古代青铜器家族中,扣饰属于小件器物,却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完整的纪实性。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丰富的造型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镂空、浮雕、镶嵌、鎏金、分铸、焊接等工艺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浮雕工艺的大范围使用,使得器物的装饰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扣饰中所表现的动物和场景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在铸造时充分运用部分形体特征或是肢体动作来组成富于变化的不规则图案。古滇国工匠们把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巧妙融入作品中,显得生动、自然、逼真,感染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滇文化的传承及脉络

有关滇国与滇王的记载,最早即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出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战国至西汉时期,滇国主要指滇池区域;西部洱海地区则是昆明国,它们是云南古代民族中两个主要部落。

滇国没有系统的文字,我们现在对其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状况的认识,基本上来自于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物。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自古以来就成为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汇集地。如动物纹扣饰及成套的马饰,与斯基泰艺术和北方草原文化有密切关系;兵器中的铜戈、矛、钺等,则是仿照中原地区制作的;滇国出土的铜桶、靴形铜斧等,很可能受了东南亚青铜文化的影响;铜铠甲、有翼虎带钩等显然和中亚、西亚文化有关;彩色琉璃珠及蚀花肉红石髓珠等,则可能来自南亚地区。众取博采,兼容并蓄,是滇文化发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扣饰的用途及工艺

一些滇青铜图案中会有佩戴扣饰的形象,发髻上也有类似的圆形饰物,猜测一些小型圆扣饰用于束发。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金腰带扣饰具有带扣的功能。此外,还有的祭祀活动中将扣饰作为一种巫具,用以祭祀祈福。

青铜扣饰种类很多,不同形状的扣饰用途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规则形和不规则形。

规则形的扣饰大多采用模铸法铸造,最常见的为圆形、长方形,有的正面镶嵌玛瑙、玉石或是孔雀石。西汉时期的圆形扣饰最为出彩。大部分扣饰在饰面上淡化了“太阳纹”,反而通过添加装饰玛瑙等玉器来组成中心点,增强画面立体感,略复杂的在玛瑙旁用极薄的环状绿松石拼成与线刻相比更为立体的图案。同时还适当地进行了黑漆、鎏金、镀锡等多种装饰。扣饰的圆形凹面在铸造时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定的分区处理,一般中间留出镶嵌乳突状的红白玛瑙扣的空白,然后再用一道或几道同心圆突棱将剩余面划分为几个装饰区。这样使圆形的扣饰在装饰手法上有更大的余地。镶嵌工艺也更加复杂,开始镶嵌绿松石、玉环、玛瑙扣等物,此时的扣饰排列有序、色彩丰富、构图繁复、工艺精湛,让人耳目一新。

另一种不规则形扣饰,则采用失蜡法铸造,这种铸造法比较复杂,工匠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外部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褪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模相同形状的完整扣饰。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表面光洁、玲珑剔透,扣饰造型自然生动,有镂空的效果。西汉时期不规则扣饰趋于成熟,表现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在表现单一动物的基础上,滇人将题材的选择面扩大化,出现了诸多表现动物、人物生活情景的扣饰。随着艺术手法的成熟,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表现动物搏斗情节的扣饰与表现人物生活重大事件的扣饰也随之出现。

不规则形扣饰多用于记载发生过的事件,可悬挂作为装饰,其图案多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取材于现实生活,写实逼真,是古滇人生活的生动写照。滇国早已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但凭借这些高度写实的艺术作品,我们仍能对当时滇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作深入的了解、研究,这种高度的写实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西汉鎏金八人乐舞

一些扣饰善于用多种形式烘托气氛。于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古滇墓出土的鎏金八人乐舞扣饰,高9.5厘米,宽13厘米,为西汉时期器物。出土时放在墓主人的棺木上,可见墓主生前对其十分喜爱。且扣饰表面鎏金,更说明墓主地位尊贵。扣饰呈长形,其背面有一矩齿扣,正面人物分上下两排,上排四人为舞者,其中三人高举双手,张口作歌舞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人物均戴冕形冠,梳发髻于冠顶,有长飘带系绕于冠后;耳戴大圆形扣饰。其居中二人双腕上戴宽圆环镯,两手上举;居左者两手上举,最右一人右手举至前胸,左手下垂,仿佛在打节拍。下排四人服饰与上排四人基本相同,左起第一人头戴冕冠,系长飘带,双手横持一长柄葫芦笙吹奏;第二人头系长飘带吹奏短管乐器;第三人头部未戴冠,但系有长飘带,抱鼓而击;第四人未戴冕形冠,系长飘带,耳部、腕部均无装饰品,双手相合吹奏芦笙。这一扣饰表现了中国最早的乐池。

为烘托这一活动欢乐的气氛,工匠们特意布置了几个有趣的场景:如手击鼓、仰头歌,甚至还出现了饮酒的物品,使得这一场面更加热烈、奔放。据考证,古滇国人会在丰收的季节表演乐舞,巫师们穿戴特殊的服饰,击鼓吹笙,边饮边唱,感谢神的庇佑。从这件鎏金八人乐舞扣饰上可以看出,巫师们腰间都佩戴有圆形的扣饰,这种形状的扣饰主要用作服装的装饰。

铸造技艺画龙点睛

鎏金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技术,亦称“镀金”、“涂金”。是将金和水银混合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经高温烤后固筑,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鎏金八人乐舞扣饰详细记录了古滇族人的祭祀活动,以这件扣饰在墓中摆放的位置而言,表明祭祀活动受到极大重视。因没有详细文字,用写实主义手法记录下来的滇国历史场面,为我们研究滇国历史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成为研究云南青铜铸造史的珍贵资料。

强烈的写实性是古代滇国青铜器造型艺术的特点,再辅以艺术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构思,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都说滇国青铜铸造是滇国工匠们受制于贵族意识的创作,大多具有歌功颂德的作用,然而正是这样写实的场面让我们一瞥当时踪迹。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是青铜制品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趋于完善,特色十分鲜明,与中原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一系列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之花绽放的时候,云南青铜文化也正在孕育希望,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