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道 恐龙乡
一字格村隶属于晋宁夕阳乡。这座彝乡被昆明人熟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具新种类的恐龙化石“中华双嵴龙”在这里被发掘。
从夕阳街中心去一字格的路上,经过一片紫土覆盖的缓坡,一些不寻常的“恐龙土”隐藏在灌木丛中。石板之上,零星分布着不少神秘的遗存,这便是恐龙足迹。文化站的刘倩羽告诉我们,在全乡范围内,一共发现有633个恐龙脚印。
“足迹的成因,其中一种推测是,当时火山爆发,恐龙群途经尚未干涸的岩浆而形成。”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使印在石头上的足迹日益变浅,并逐渐覆上一层薄薄的青苔。这些长度不过20厘米左右的脚印,昔日竟能支撑起高达数米的庞然大物。
还有43个恐龙化石在这片洼地被发现,其中一具“中华双嵴龙”化石保存完好,十分珍贵。刘倩羽介绍,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肉食恐龙,身长将近4米,也是当时的“霸主”,它的面貌与北美洲出土的双嵴龙极为相似,在我国发掘尚属首例。化石后来被送到云南省博物馆保存,在乡文化站里,能看到复原的等比例双嵴龙骨骼模型。
晌午后离开乡上,云雾开始环抱远山,空气中微微有些雨意,驱车继续西行上山,路边连片铺展的梯田赏心悦目。峰回路转后,传统彝族古村一字格就在沉静的翠色之中显现。
村子四面环山,放眼望去都是茂盛的森林。立体气候之下,夏季午后常有降雨,坝心植被层次丰富,再往深处走,说不准能撞见锦鸡和麂子。护林员李老师说,包谷成熟后,野猪特别多,村民上山捡菌子都可能遇见。走在林子里,掉在路边的野生核桃裹着一层绿衣,村民们把它们收回家,泡核桃撬开吃;铁实的可以榨油。数百级石阶尽头,3棵锥栗树一样高矮,一样粗壮,两个人都难以环抱,树龄已有400多年。这是当地人一年一度祭祀神树的地方。
昔日两条茶马古道,一条往东,一条向北,其中一条就是以前玉溪通往昆明的古道。村民家中的墙壁上,挂着犁、耙、蓑衣、马鞍;夕阳乡彝族文化陈列馆里,保存着几百件器具,透过竹筷箩、木盆、木制捕鼠架、榨油机,让人得以一窥昔日彝人的生活……
雕梁画栋今犹在
一字格村的彝族民居保存完好,刚刚入选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的181个云南传统古村落名单。
73岁的彝族老人鲁光祖住在村口不远处,老人告诉我们,在彝语中,“一”是“水”的意思;“字”意为沼泽,“格”意为周围都是山。村庄背后依傍的马鹿山形如一头鹿,越过山头就可到双河乡。
鲁老的童年是在村庄中的一座大宅子中度过的。远处看去,屋顶下土墙上描绘着彝族图腾;走近端详,马、羊、大象、麒麟栩栩如生,甚至能看到串联的珍珠项链……种种细节透露着昔日屋主的富足。
老宅已历经90多个春秋。由于久无人居,门把手上积了不少灰尘。推开厚重的木门,能看到两院前后叠合,是村里典型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形式,前有照壁,内有天井,两边是厢房。三个院子,都从同一个正门进入,也就是彝族民居“一颗印”。村干部施平书告诉我们,这是当时村里最好的宅院之一。
施姓、李姓和鲁姓家族世居于此。“传说很久以前,一字格村落所在的低洼地带曾是一片沼泽,周围的三个山头各住着三大家族。施家用结草认地盘;鲁家用树枝;李家用石头。一场火灾后,只有李家的地界标志保留下来,所以时至今日,李家地界最广。”施平书说,几家互相通婚,村庄日益兴旺,如今还有406位村民生活在这座彝族古村中。
当年的鲁老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还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团聚的热闹场景:“40多人一起聚在院子里,聊天赏月,分吃碳烤的甜荞粑粑。”村里现在还有人会吹唢呐和“哔哩”(一种彝族乐器),嫁姑娘、讨媳妇、过火把节吹喜事调;办白事吹寒心调。唢呐的声音能传到几公里开外。
鲁父鲁凤强曾出任夕阳乡乡长,在当地颇有威望。“爹去世时我才6岁,不过,听长辈说过不少他的故事。”鲁凤强制定村规、铺路修桥、植树造林,给乡里和村里办了不少实事。“村里有村规,家里有家规,兄弟姐妹头一天闹矛盾,在父亲协调后,第二天仍坐下来,和和气气一桌吃饭。”
留在一字格的兄弟几个都盖起了新房,陆续搬出了老宅。宅子一楼围栏里一度用来养牛、羊、鸡,后来屋子年久失修,家畜也圈进了新的围栏。天井的屋檐上织起了蛛丝,大门附近,一辆橙色的新式自行车有些生锈,兴许是哪个年轻人出去打工留下的。院子里静悄悄的,唯有堂屋前一盆青翠欲滴的兰草,像一盏长明灯,照亮庭院。
深山养蜂人
一字格村没有大河经过,庄稼常年依靠十多眼山泉水灌溉。翻过山垭口还有几百亩地,都种上了荷兰豆,这两年还开始栽重楼。除了耕作,养蜂是不少当地人经营的副业。村庄东头两栋烤烟棚背后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个个原木制成的蜂房藏在树下,显得十分隐蔽,鲁开柏的蜂园就在这里。
蜂园里隐约传来蜂群的嗡嗡声,这里平日没人值守,一般生人不敢靠近。老柏穿一件对襟布衫,一条西装裤,不戴帽子也不戴手套,手上拿一个碗、一把刀,点一根烟,粗糙黝黑的大手拨开栅栏。
蜂箱门一移,蜂群从窝里涌出,点燃的烟用来驱散留在蜂房里的工蜂。老柏用刀子小心翼翼地切下几块蜂巢,碗里顿时堆起一座晶莹剔透的小山。“剩下的给蜜蜂做储备粮。”蜂窝异常结实,“即使掉到地上也摔不散,只会沾些土。”老柏说着,在园子边摘下一片芭蕉叶,裹起一块滴着蜜的新鲜蜂巢,送去给烤棚里忙活着绑烟叶的老乡。
春季,田里油菜花开得茂盛,比油菜花更灿烂的是绚丽的山花:杜鹃花、茶花、山芝麻花……村里的养蜂人也更偏爱山花蜜,十多户人家把蜂房建在山上。
鲁家两兄弟同住一户大院,不久前老柏侄子结婚,门前贴着对联,颇为喜气。一行人在草墩上落座,用筷子拣些白蜂蜜品尝,入口即化,喉咙里升起一股淡淡的清甜。“深棕色的蜜更好,在蜂房放得久,蒸发了水分,香气更重。” 蘸些品尝,果然香气馥郁。“跟其它蜂蜜不一样,一字格村的蜂蜜带一点很难察觉的微苦,甜里带苦,养人。”老柏说,这种纯天然的蜜妥善保管,放置几年都没问题,时间越长越有味道。同行的伙伴笑说,“和陈酿一样”。
从16岁就开始学养蜂,老柏跟蜂群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对养蜂自然颇有心得:“在山上养蜂最好,有个大的蜂园建在离坝心不远处的核桃箐,周围都是森林。”木桩掏空做成蜂房,裹一层防水布,安置在大树脚下、石崖底下。
100多个蜂房,200多窝蜜蜂,1窝蜂1年能出5-6公斤蜜。“以前都是自家养自家吃,现在市场认可了,蜂蜜卖得上价钱,一年就主要养蜂了。”老柏憨厚地笑着说,一年取两回,能赚3万元,蜂蜜供不应求,还有人开车上山来买。
TIPS:
美食
来到夕阳彝族乡,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当地美食。夕阳特色美食按照“一炖二蒸三烤四炒五凉拌”的原则,结合传统加工工艺,形成夕阳标准菜谱15道,如黄焖菌、糯米稀饭、鸡枞炖鸡等。
看点
两村三线一中心一广场
除了一字格,绿溪、打黑村、夕阳、木鲊等村落都富有特色,值得一看。
傍晚,可在夕阳乡看“彩云追夕阳”一景,这里是离昆明最近的梯田景区,“梯田绕山梁”的景致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绿溪、打黑至夕阳一带生态极佳,游客可以看花、摘果、购买土特产。核桃箐是备受当地人青睐的露营目的地。
目前,大绿溪彝族村游客中心已经封顶,这里是夕阳乡各个游线的交汇点。双河游客接待中心也即将完工。
交通:高海高速(或昆玉高速)——清水河收费站下高速——沿宝夕路(宝峰到夕阳)直行50公里——夕阳乡政府所在地。从这里出发到周边村寨极其便利。
住宿:可在晋宁县城住宿,标间价格在80元-15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