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夕,年味,不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它藏在各地大同却又充满特色的年俗里。快来看看云南有哪些独特年俗,照着备起来,让你的年味,更浓!
除夕
扫尘
坐标:曲靖、大理
打扫卫生,是全省各地人家节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大理,民间把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曲靖,用长长的竹子做成扫帚,将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所有“扫尘”工作都要在除夕前完成,以整洁干净的清新面貌迎接新一年。
杀年猪
坐标:曲靖、腾冲
杀年猪是过年不可少的。腊月开始到除夕当天都有人家杀猪,图的就是过年吃口新鲜肉。在曲靖杀年猪要看日子,选一个和家里人生肖属相不同的日子。在腾冲乡村,杀年猪、吃杀猪饭、挂香肠、腌腊肉也是节前的隆重活动。那是村民们对自己辛劳一年的自我犒赏,也是联络亲朋好友感情的一种方式。
插花
(杨峥 摄)
坐标:丽江
年货家家备,但有些年货却讲究个新鲜,例如丽江人喜欢在过年期间买山茶花。春节临近,茶花正盛,许多丽江坝子周边的村民,上山采来或含苞欲放或开得正好的山茶花,一大早赶到市场卖起野山茶花。八九枝一把,用草绑好,一把把放在背篓或者地上,随人挑选。年前到忠义市场里买山茶花,已然成了丽江人的一个习惯。
米花糖
坐标:保山
春节前夕,保山施甸县的每家每户都要买米花糖,妆点供桌。施甸的米花糖呈圆形,个头有大有小,小的如核桃,大的似皮球。施甸县姚关镇清平村段自兴家祖祖辈辈都做米花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有名的“老字号”。
铺松毛
坐标:楚雄
在楚雄,铺松毛是当地的主要年俗之一,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年夜饭准备上桌时,大人和孩子在地板上铺一层厚厚的青松毛,年夜饭就放在“松毛桌”中间,全家人围着香喷喷的饭菜在青松上席地而坐,在清香的气息中享受美味的年夜饭菜。饭后,收拾掉碗筷,松毛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铺好的青松毛不能随即清理掉,而是在春节期间累积使用,很多人家会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统一清除。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护森林意识提高了,现在很多人家不再铺青松席,只是象征性地挂一枝松树枝在门头,或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代表铺松毛的习俗。
贴春联
坐标:丽江
春联、门贴、福字……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换上红红火火的春联,守护家宅的门神也必定有。而在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贴上门的不一定就是门神,花鸟鱼虫也会成为纳西人家的迎春门贴,不仅好看,也体现了主人家的喜好。
早洗脚
坐标:昌宁
洗脚是每个人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但在昌宁,大年三十洗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昌宁大年三十晚上洗脚讲究的是个“早”字,只有早早把脚洗干净,第二年才能去哪里做什么、吃什么都赶得上。这其中,蕴含着人们勤劳质朴的追求,意思是要把一年的劳累、尘埃洗去,第二年才能轻快地去劳作、去生活。当然,这“早”也是有讲究的,没吃年饭时洗是不算的,只有吃完年饭洗才算数。
逛文庙
坐标:红河
在建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特别多,在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一些新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俗,最典型的就是建水文庙年三十免费开放,家有读书人的人家,家长领着孩子到文庙学习文化。同时,儒家传统文化的成童礼、开笔礼、成人礼也被挖掘出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到文庙穿古服、行古礼、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到清朝时滇南“高考中心”学政考棚体验当年科举考试时的实景,之后再登上朝阳门,象征着金榜题名。
初一
请春客
坐标:丽江
纳西族请春客的风俗由来已久,能从大年初一请到元宵节。“春客”都是在自己家里做,除了家家户户必有的猪头肉、公鸡肉、火腿、鱼等荤菜和百合、山药、黄韭菜、莲藕等素菜外,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己的招牌菜招待亲戚。家族庞大的纳西人家,在家里吃了年夜饭后,不少人家都不用做饭了,天天排得满满当当。
“春客”的菜肴是传统的八盘四碗,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八盘示意全家团团圆圆,四碗表示四季发财,图个大吉大利。
吃汤圆
坐标:昭通
在昭通,初一早晨要吃汤圆,寓意“圆满”“团圆”。当地汤圆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甜酒汤圆,另一种是包心汤圆,就是将冰糖、红糖、花生、芝麻、柑子皮粉末做成心,在外面包上糯米粉。当地人还要灌制香肠,炒米花糖,炸包谷花,熬麻糖,做豆腐包子。
讨彩头
坐标:大理
大年初一,在大理下关城区,老下关人习惯到苍山斜阳峰下的将军洞感受“将军老爷”的英勇。从庙中带回一小捆扎着红纸的小柴捆,象征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将军洞里的将军李宓,曾率10万大军攻打过两次大理的敌人,战败后自沉西洱河而死。当地百姓将其奉为本主,希望化解仇怨,永续和平。
白族妇女会到遍布苍山洱海之间的寺庙讨个彩头,愿家宅平安,六畜兴旺。鸡足山每年大年初一,都会迎来规模宏大的“朝山会”,数万名群众登顶鸡足山看风景,观祥云。
大年初二
祭奠先人
(黄喆春 摄)
坐标:文山、昭通、曲靖
在文山、昭通、曲靖宣威等地,有春节祭奠先人的习俗。祭奠时间一般在初一至初三这几天,全家一起上山扫墓。亲人已亡故多年的,则选择初二或初三全家扫墓。
接姑娘
坐标:昌宁
昌宁人嘴里的“过年”,指的是初二、初三把嫁出去的姑娘和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吃饭,如果过年没人来接自己回去,会感觉很没面子。过去,从初二一大早开始,一家人就会分头出动,背上粑粑、白糖等去“接姑娘”,只要是自己家嫁出去的,无论老小都得接到,未过门的媳妇则由未婚夫亲自去接。把人都接回来后,先来一碗米花糖水,然后一起烧粑粑、吃果碟,大人聚在一起忆过往话未来,小孩子则聚一起放炮打陀螺不亦乐乎。
大年初四
本主节
坐标:大理
白族本主节,是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风俗礼仪传承千年古风,堪称大理白族民俗一绝。在大理,每个白族村落都有自己的“本主节”,白族本主多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人物,忠臣孝子、民族英雄或在某些方面有功于人民的真实人物,人们感其事迹,尊崇英雄,学习英雄,奉为本主,各个村落过节的时间也不相同。大理市大建旁村每年迎本主的日子就在大年初四,当地村民和游客用木车拉着本主塑像沿街游走,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已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一项春节民俗活动。
“转牛头”
坐标:昌宁
农村人是没有假期的,只有过年的几天才能享受难得的休闲,但也不可能享受太久,初四开始又该开启一年的忙碌了。在昌宁,开始农耕忙碌也有一个重要仪式,叫“转牛头”。
“转牛头”一般选在初四或初五的早上。这一天,家里的男劳力就会驾起最听话的耕牛,找一片没种小春的闲地,去犁几转地,表示这一年农耕劳作的开始。把牛驾好后,要先让牛的头向着地块的外面,在牛面前摆上果品“三牲”,敬拜后,唱着牛山歌让牛转过头,象征性地犁几沟,然后放了耕牛,给它喂最好的草料。人们认为只有这天转牛头顺利,才能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粮食丰收。过完这一天,昌宁人的年就算过完了,于是便开始一年的劳作。
正月十五
棒棒会、古城灯会
坐标:丽江
丽江的年,总得到正月十五白天去赶个棒棒会,买些花花草草,夜里再到古城看看元宵灯会才算完整。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纳西族的“棒棒会”,曾经的棒棒会以农具交易为主,现在的棒棒会有了更多的新元素,成了丽江一年当中最大的花市,从茶花、兰花、菊花等花卉,到樱桃、香橼、苹果、梨、桃等果苗,都可以在棒棒会买到。
元宵灯游会是春节里的重头戏。晚上各家做灯笼悬挂在家门口,老少纷纷出门赏灯。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手提各式各样的花灯行进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犹如星河流到了人间,嵌在了这千年古镇里。
看图说习俗
今天,大家正式切换过年模式,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的年俗你知道多少?
来源:开屏新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编辑 沈艺
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