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广南文艺展演:千年古国礼乐的魅力源自文化的积淀

悠扬的号角,浓重的鼓声,将人们引入远古蛮夷先民的礼乐现场。一群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男女礼乐艺人开始演奏,鼓声古朴高亢、浑厚圆润;竹笛清丽悠远、洒脱豪放;马骨胡琴或悠扬或哀婉;牛角号或响亮或呜咽;打击节奏匀称,吹拉弹唱和谐;曲目样式宽泛,演奏技艺娴熟;歌唱风格多样,令人如痴如醉……这是8月10日文博会上,文山州广南县文艺展演带给观众的感受。文山州广南县的精彩文艺演出,为观众献上一场千年礼乐与原生态歌舞盛宴。

千年古国礼乐的魅力源自文化的积淀,壮乡礼乐具有 “重廉洁,崇礼仪,改邪从正,醒愚蒙而鼓良善”的教化作用。出版于清道光年间的《广南府志》有载:“广南为夷地,元明代率听土司,世治其民,国朝始设流官,建黉宫,立学校。虽椎鲁之氓,莫不饰官带,诵诗书,兴礼乐。”

古时候,壮乡礼乐实际上是文昌帝君教化民众的科仪音乐,即洞经音乐。是唐宋时期流行于中原京城都市的宫廷音乐、诗词曲牌、民间小调。流传于此,与广南壮族音乐融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其曲调有《开坛曲》、《折桂令》、《仙家乐》、《清河颂》等五六十个曲调,全为古代礼仪性演奏,增添欢乐气氛,促进人际交住。

走进晚清文坛的著名文学家方玉润,以及近代狂飚诗人柯仲平等均无一例外地接受了广南古韵壮乡礼乐的教化和熏陶。古代广南人以此为自豪,广南便有有雕石刻于壮乡礼乐的文昌宫内:“地留福壤,乐育英才”。

壮乡礼乐是长寿音乐,参与谈演艺人中大多都很健康,都能长寿。《广南府志》记载的寿星中竟有高达成112岁的,现在洞经队中的梁宗仁老人就是一个长寿艺人。他八岁师从祖父,现在已是86岁高龄了,还在能吹、拉、弹、唱、打,样样皆通。

2003年,广南《壮乡礼乐》参加首届文山州民间器乐展演获综合一等奖,同年11月参加“第四届云南省歌舞乐展演”获音乐类彩云金奖。2007年9月应邀参加“云南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获金奖,2009年9月参加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在玉溪举办的第六届云南省歌舞乐展演获评委会奖。

此次文博会上文山州的艺术展演,既彰显了广南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让观众体验了一次广南壮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风情的绚丽,特别是坝美天籁般的山歌,有着“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高昂却充满无限的柔情;演唱时皆用小嗓,原汁原味,古朴生动,婉转悠扬的原生态歌曲,不知不觉将观众带到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壮家田园风光和“歌圩”歌山乐海之中。

坝美山歌队演唱的曲目源于广南壮族山歌,歌曲涵盖广南境内壮族各支系的山歌特点,贴近民风民俗,充分反映了从节日、婚俗、劳作、恋爱等角度,诠释了壮民族原始的生活形态。坝美山歌队曾被徐沛东、李松等专业评审们称赞为“干净无杂质的民族声音”“流淌在血液中的情感”。

展演前,记者采访了在等待区的演员们,她们说道:“为了把整个文山州的风土人情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节目,演员们台下做过一次次的排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一个舞蹈动作,力求舞姿优美,动作到位。”

都说壮乡姑娘温婉如水,壮乡舞蹈柔媚多姿,壮乡歌声婉转悠扬… …我想这离不开壮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但也离不开文山人民的勤奋努力。神奇的地方从不缺乏神奇的故事,留给世人去发现。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记者 李亚 文

广南县文产办 图

责编 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