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虎和香”夺魁

最高奖金3万 奖金总额超20万

以牛虎铜案为灵感设计的《牛虎和香》夺魁,获得3万元奖金。《牛虎和香》作者郭亚鑫赶到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参加颁奖仪式。

郭亚鑫是云南德宏人,于昆明工作生活多年,在一家茶企做设计师。

接过一等奖奖牌,看着自己的名字,郭亚鑫有些激动,这次参赛,他虽然十分用心准备,但并未预料到自己能得一等奖。“提交作品时,我妈妈问我取个什么名字,我说《牛虎和香》,她开玩笑说名字不好。那天得知获奖,我立刻给妈妈打了电话,她很开心,又夸我名字取得好。”郭亚鑫介绍,这件作品也借助牛虎铜案的文物形象表达了母爱。

此外,二等奖《喵呼呼酱系列》、《羊角钮编钟计时器和相片夹》,三等奖《“猎U”U盘》、《“猎首”开瓶器》、《立牛铜葫芦笙氛围灯》,设计者也分别获得2万元和1万元的不菲奖金。

《羊角钮编钟计时器和相片夹》的作者保鑫把文物的器形特点加以提取,做出针对厨房计时用的产品方案。保鑫在深圳从事数年产品设计工作,他告诉记者:“从决定参赛开始,前前后后跑博物馆的次数自己都记不清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他不仅捕捉到文物细节之处的图案,更获悉图案代表的含义。

《“猎首”开瓶器》的作者赵志永是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3年级的学生,对文创产品和各类衍生品感兴趣的他此前在河南博物院第四届文创设计比赛中得过一等奖,谈到自己设计方面的经验他介绍:“在设计之前,都要先学习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为契机,我知道了很多文物方面的知识。”《“猎首”开瓶器》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猎首纹铜剑为灵感,除了设计别具匠心外,赵志永在样品制作方面也十分花心思,他在保留了剑柄典型视觉要素的基础上,采用浅浮雕的形式,让开瓶器摸起来更有质感。

6件大奖作品十分出彩,但入围作品也同样是难得一见的有趣玩意儿。U盘、调味瓶、饼干、镇纸、杯子、书签、闹钟、台灯、服装配饰、胶带、开瓶器、文具、充电宝、伞、明信片、剥橙器、飞镖、魔方、立体书、扇子……入围作品涉及到文具日用品、服装挂饰、儿童商品等门类。这些稿件的作者来自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河北、山西、四川、江西等多个省市。经过设计师们的脑洞,云南省博物馆里的文物跨越千年,成为了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云南是《意见》下发后首个响应省份

2016年是文化文物文创市场的井喷之年。数据显示,全国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正在研发文创产品。今年5月出台的《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成为更加利好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助推器。而云南则是此次《意见》下发后,国内首个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活动的省份。“这次设计大赛于2015年11月就开始策划,今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举办文创大赛,我们在比赛方案的设计上就做了20多次策划修改。”《大观周刊》总编辑段毅告诉记者,在此期间,活动得到了各指导单位和主办伙伴的大力支持。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数次召开会议协调相关事宜。

在段毅看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魅力在于让祖先的文化沉淀与当代人的生活对接,让普通人可以真实感受中华文化的瑰丽。“以往博物馆会出售一些文物仿制品,因为其并非生活必需品,大部分人不容易有购买冲动,而博物馆文创产品解决了文物接地气的问题,从大赛评委的打分倾向看,大家都很重视设计作品的创意和实用,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美学。”

云南本地文创土壤和氛围与台湾、北京等文创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但从此次活动云南11所高校的12个设计院系一同与我们协办,大赛作品超一半来自高校学生的设计可以看出,各高校近年来对文创产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断发力。希望云南本土的设计人才通过不断举办类似赛事活动得到成长,也希望高校能成为未来我们省文创产业发展的人才源动力。”段毅说。

“着眼全球来征集创意,这种想法非常独树一帜。”上海博物馆文创负责人张晶晶肯定了此次首届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全球文创设计大赛的意义。她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创意设计人才资源还是落后于沿海等发达地区,而此次着眼全球范围的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说明了云南文创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

作品首展云南文博会

以大赛为契机,活动的主办方云南省博物馆邀请到全国17家博物馆在今年文博会上进行文创产品联展,文博会7号博物文创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作为本次大赛成果之一,入围作品的样品和优秀设计样稿也在2016创意云南文博会7号博物文创馆得到展示。百余件作品实物看得市民眼花缭乱。从北京来云南开会的王明在展会前,偶然通过《大观周刊》的微信公众号看到了部分获奖作品图片,于是他专程找空余时间从会场赶到国际会展中心参观文创作品:“这些作品真的是脑洞大开,关键是很实用,让我深受启发。”

在文博会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身穿T恤的设计就来自于此次大赛。这件充满云南文化元素的“工作服”以最直观的方式传播了云南文化,广受好评。其作者杨焜将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三水鸟扣饰”进行再创作,用现代的插画手法进行设计,以充满云南风情的民族纹样把充满历史感的文物设计成了一个现代时尚的图案,附着在系列周边衍生产品上,既保留了原有的古典造型,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云南风情。

下一步,主办方将通过多种方式,选出一批优秀的设计方案,将其量产为大赛首批投入市场的文创商品,实现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后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北京茶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苏建益说,作为首届馆藏文物设计大赛成果,这批作品中有不少具有市场价值,部分产品更是已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这些打样出来的创意产品中,约1/4有市场潜力。”

和旅游产业结合潜力巨大

“这批作品中我最关注的就是由云南青铜器衍生出的文创作品,因为古滇国青铜器是云南省博物馆最有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藏品。”在对云南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方面,这批文创产品无疑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注脚。活动的主办方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戴宗品认为,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能够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可以让观众们“把博物馆带回家”,而且在使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文创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它要对人的价值审美取向有引导作用,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以外,文创专家们也很看重市场价值,“创意要能代表云南,使其能作为礼品来进行传播,所以在此次文博会上,我们还将收集多方意见,使这些作品更加成熟。”

博物馆藏品无疑是每一个博物馆的核心有形资源,但这种有形资源背后是可开发与拓展的无形资产。通过此次大赛,专家们看到了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的更多交集。“单单是博物馆的销售平台是很有限的,旅游纪念品位于产业链末端,一定要和文创产业贯通、联合,力求在更多平台上潜移默化地传播馆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