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有两个好地方 用“玩唱学”将非遗传承融入生活

想听上一曲滇戏、了解哈尼刺绣、制作绝版木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对于普洱市民不再是难事。在普洱市林源路有个地方叫文脉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这里与生活相融,让每个人“零距离”体验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搭建文化平台的还有河图艺术坊,艺术坊的初衷是要把培训式的艺术变成体验式,给市民创造一个大众化的艺术平台。

文脉里“非遗年轻化” 将传承融入生活

文脉里致力于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产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传承、保护新模式。项目内有一个非遗剧场,定期都会邀请滇剧剧团来表演滇剧与花灯,在文脉里,市民们可以听到悠扬动人的滇剧唱腔,回味历史。据了解,剧团演员平均年龄65岁,其中一位是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位是国家三级演员。普洱云脉总经理贺海善表示,这些老演员年纪都大了,未来将开办培训班,由剧团老演员对小孩子进行滇剧和花灯的教学培训,也算是让这些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下一步,文脉里还将接收96个普洱学院的学生。他们将在文脉里学习火塘烤茶、手工造纸、制陶等传统手工艺。文脉里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融入文化脉络中”,这是贺海善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也是文脉里的经营理念。在南丘陶艺馆中,不少市民在制陶艺人的指导下,体验着制陶带来的快乐。一堆堆陶泥,经过拉胚、塑形,成了一个个精美的陶艺作品。制陶过程中,市民亲自动手参与,融入制陶氛围,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制陶技艺。来自上海的彭女士带着小孩来体验制陶,彭女士表示,这里距离市区近,下班过来很方便,气氛好,制陶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刺绣馆里,市民正在体验刺绣技术。下一步,文脉里将发行自己设计的服饰产品。在服饰上加入民族刺绣元素,让服饰散发出浓厚的民族气息。从艺术品发展到配饰品,最终成为服饰品,并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用融入城市生活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现代日常的生活方式,这是文脉里正在做并将坚持做下去的工作。

河图艺术坊 搭建大众艺术平台

土罐里多肉植物更加“文艺”、手工编织的竹篮子古朴精致,河图艺术坊内,每个角落都各具特色。

去年,普洱两位年轻人岳松和刘曙平开办了河图艺术坊。初衷是要把培训式的艺术变成体验式,给市民创造一个大众化的艺术平台。

“我们倡导艺术大众化,让每个喜欢艺术的人都能感受艺术的魅力。”岳松说,艺术坊内陈列的陶艺品、写实素描、绝版木刻等作品都来自于普洱本土的艺术家及艺术坊老师。艺术坊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和教学区,展示区展览了多个种类的艺术品,有自制的陶艺品、普洱本土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集等。

在这里除了参观作品,市民们还可以体验不同的艺术魅力。教学区还开设了素描、绝版木刻、漫画淡彩色等多个课种。“我们的学员最小的4岁,年纪最大的50多岁。艺术没有条件限制,只要你喜欢,随时可以开始。”刘曙平回忆,上一届文博会给艺术坊带来很多灵感,也更加确定工艺品的市场化,离不开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艺术坊会一直搭建大众艺术平台,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今年文博会考虑发展艺术的衍生产品,让普洱文化以更加趣味的方式融入生活。”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筑凌

段建鑫 文 黄喆春 摄

责编 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