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野外稀少养殖场却囤积,专家建议调整保护策略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上发文,认为在商业化经济养殖的影响下,中国大鲵陷入了保护悖论——野外稀少、各类商业养殖场却大量囤积,建议调整中国大鲵保护策略及规范养殖产业管理。

中国大鲵生境( 颜芳 摄 )

中国大鲵保护策略亟需重新调整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s.l.)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漫长的演化历史和极高的进化独特性使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在我国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采取建立保护区、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然而,在商业化经济养殖的影响下,持续的低野外目击率意味着现行保护措施的失败。

观察中国大鲵出“鱼”洞口(陈宏满 摄)

由于缺乏显著的外部性状差异,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我国实施的保护是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的保护措施和市场化的人工养殖、放流增殖,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


中国大鲵生活照 (Robert Murphy 摄)

2008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教授Robert Murphy带领的团队便开始了对中国大鲵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考察和走访,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单位和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品(多为皮肤脱落和口腔刮取组织样品),进而对其野生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这5个物种(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安徽种)分布地与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水系流域。各物种间分化时间保守估计约为4.71-10.25百万年以前,属于有较长分化历史的典型物种。

中国大鲵正面照( 颜芳 摄)

科研人员的这一发现,也提示现行的保护策略亟需重新调整。

商业养殖亟需规范管理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对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大鲵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功。为了增加野生种群,政府组织了频繁的放流活动。

与此同时,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人工养殖市场繁荣发展,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尾性成熟中国大鲵市值一度过万元。大量野外种群被非法捕捞并被买卖进入养殖市场。这造成了目前中国大鲵保护的困境:在野外很难看到野生种群,养殖场内却保存着成千上万的个体。

中国大鲵室内养殖个体(陈宏满 摄)

激增的各类商业养殖场,多直接抽取自然水源,在养殖设施中循环后不经任何处理又直接排回自然水域。蛙病毒的传播是导致养殖大鲵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无序混乱的养殖模式极易造成潜在的生物病毒在自然水体中的传播,隐藏的水生生物资源及水生态环境风险长期被忽视。

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涉及中国大鲵的保护区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养殖业的影响。将商业养殖和产品加工引入保护区的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保护区核心区除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的明确要求,还带来了病毒传播及养殖物种逃逸的风险,对保护区内原生物种种群及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使以往的保护工作前功尽弃。

走访中国大鲵室内养殖场(陈宏满 摄)

另外,对比前期研究,全国范围内涉及大鲵保护的保护区设置上还存在偏差,研究已发现的部分地方特有物种(地区特有的独立进化遗传谱系)不在保护区设置范围之内。此外,中国大鲵的增殖放流项目整体缺乏科学指导及有效监管。无序、盲目的放流活动已造成不符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要求的杂交种和非本地种流入野外。疾病筛查、放流点生态评估及效果评价等必要环节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增殖放流活动较低的成功率。

建议组织综合性科学调查研究

科研人员表示,中国大鲵的商业养殖看似“繁荣”,但其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却值得深思。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未来中国大鲵保护的关键。对此,文章提出建议: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监管。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捕猎及大肆宣传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商业炒作行为,禁止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范围内一切以商业目的的养殖行为。

中国大鲵样品收集中(陈宏满 摄)

相关部门应重视大鲵养殖市场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组织综合性科学调查研究,提升科学认识。加快对目前研究识别的各个物种的评估工作以确定其濒危程度从而进行合理保护。暂停所有的增殖放流活动。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刻不容缓。借鉴日本大鲵的成功保护经验,可考虑发展基于大鲵的保护、文化及生态教育旅游,以加深民众对野生动物的认知和喜爱,增强民众对当地文化和生物资源的自豪感。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以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的资助。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