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从3月1日开始,玉溪市博物馆已开启“云看展”服务,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博物馆、聂耳纪念馆常设展览与众多精品文物。除了图文介绍外,博物馆与“智慧导览”展开合作,只需扫描图下二维码下载智慧导览APP,在每一期“云看展”中通过APP扫描展览或文物的二维码即可直接听取语音导览!
据了解,第一期“云看展”展出的是玉溪市博物馆的“生命圣地——古生物展”。通过“云看展”,介绍了玉溪丰富的化石遗存、古代生物的信息等,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线上“参观”。例如,在澄江帽天山,有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动物群化石,揭示了地球生命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相;在易门、峨山、华宁、澄江、江川等县发现大量恐龙化石,证实了玉溪是早期恐龙的栖息之地。
通过“云看展”,大众既可领略五亿三千万年前寒武纪生物发展的惊人历史,又可目睹“中生代霸主”——恐龙从辉煌走向绝灭的过程。澄江化石群共发现16个门,200多个种,其中有146个新属,162个新种。其中有脊椎动物的始祖“云南虫”,昆虫的始祖“抚仙湖虫”,以及身长可达两米以上的寒武纪海中霸王“奇虾”。玉溪珍贵的恐龙化石标本,时代为晚三叠早侏罗(2亿——1.8亿年前),属原蜥臀类恐龙,有巨硕云南龙、易门龙、许氏禄丰龙、虚骨龙、峨山龙(镰刀龙)等种类。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玉溪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物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第一期“云看展”里,跟随“澄江动物群”化石及玉溪恐龙化石来看看玉溪的古老故事吧!
多棘沱江龙,它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体长约7米,温和可爱,也和易门龙一样吃植物(距今1亿4千万年)。
易门龙化石,它发现于易门县十街乡脚家店,吃植物,体长约8.5米,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距今1亿8千万年)。
许氏禄丰龙化石,它发现于云南省易门县十街乡脚家店,生活在三叠纪晚期—侏罗纪早期,体长约7米,植物是它的美餐(距今1亿8千万年)。
云南龙化石,它也出土于易门县脚家店,生活在侏罗纪早期,体长约8.5米,以吃植物为生(距今1亿8千万年)。
宏螺旋藻化石,是一类低等原核生物,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旋形弯曲,形如钟表发条,故而得名。它们很小却是动物生存的基础,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在现代水域中仍有分布。
纳罗虫化石,是海底爬行泥食性无脊椎动物,头甲两后基角刺状,尾甲具侧刺,两个较大的后尾刺,后尾刺之间另具3到4个小刺。纳罗虫是澄江生物群中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之一。纳罗虫生活在距今5.3亿年前寒武纪海洋。纳罗虫化石是侯先光1984年7月1日在帽天山上发现的第一块化石,从此揭开了帽天山神秘的面纱,继而发现轰动世界的澄江生物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新的佐证。也为世界科学界研究生命起源、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及人类的起源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奇虾的发现为澄江动物群的研究历史谱写了重要的一页,它是澄江动物群最珍贵的品种之一,寒武纪早期巨型食肉动物最重要的代表,在寒武纪海洋中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它身体最长可达2米,被称为“寒武纪海洋巨无霸”。
抚仙湖虫为澄江动物群所特有,是一种结构相对简单、较为原始的寒武纪节肢动物,让科学家们吃惊的是,这个古老的节肢动物已经具备了非常复杂的脑部构造,与现生的昆虫类及甲壳类节肢动物的脑部构造极为相似,它们的脑都是由前脑、中脑和后脑三个部分组成。被誉“为昆虫的祖先”。侯先光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一块特异保存的抚仙湖虫化石中发现了完好的心血管系统,这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古老和最完整的节肢动物心血管循环系统。
云南虫的发现和研究,是澄江动物群中激动人心的篇章,它是半索动物,背部侧面长着一条脊索,用来支撑身体,可算是一种了不起的高等动物,被称为“人类的远祖”。《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云南虫:如果这种脊索动物夭折,那么动物的中心神经系统将永远不会发展,地球也就像遥远的月亮一样寂寞冷清。
云报文旅全媒体实习记者 王艳华 整理
来源 玉溪市博物馆
编辑 沈艺
审核 张玉菊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