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来到美丽的香格里拉,藏族特色美食绝对不容错过……看看你最中意哪种?
牦牛肉
牦牛全身都是宝,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迪庆牦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牦牛常食用这里的野生药材如贝母、虫草等,故其肉鲜美无比。在迪庆吃牦牛肉,实在是一种享受,还可在市场购买干巴、肉松等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普米族猪头肉
普米族群众爱吃猪头肉,擅做猪头肉。他们把猪头刮洗干净,烤黄,再放在锅里慢慢炖熟,那悦目的颜色和扑鼻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不过,这美味的猪头肉在普米人眼里还有另一种意义,他们把它视为团结、和睦、兴旺的象征。普米族猪头肉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
琵瑟肉
琵瑟肉是一种采用藏族传统腌肉方法制作的肉食。在迪庆藏族人家过大年三十时,丰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鲜红,肉味浓烈香鲜的腌肉。如果这一天刚好有贵客光临,端上桌的也许就不仅是一块肉,而是一头腌全猪,从上面割下的第一刀肉会放在客人面前,请远方到来的宾客首先品尝。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藏族过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牌。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坨坨肉
因其每坨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坨坨肉是迪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肉、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放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时需用双手拿肉,美味可口,极具特色。
寺不
寺不是迪庆纳西族的一道特色名菜,纳西语意为“吹肝”。将猪肝吹气膨胀后放入精盐,五香粉,姜丝,绍酒腌制12小时取出,撒上花椒粉风干。食用时将寺不放入汤锅中,加辣椒、姜、花椒,用文火煮2个小时取出切片。色泽红润,芳香麻辣,可贮存一年不变味。
锅奔火锅
锅奔火锅是迪庆的特色小吃。“锅奔”是藏语竹叶菜,产于高山的野生植物。准确地说,它并非藏民的传统菜肴,而是民族融合、“互相学习”的结果。
米灌肠
米灌肠是迪庆州的一种风味食品,将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迪庆州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等到杀年猪时,几乎每户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熟后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非常可口。
在品尝完独具藏式气息的香格里拉美食后,怎能错过满山的杜鹃花,4-6月,如果你来了,请一定不要错过这三条赏花路线:
虎跳峡—小中甸—巴拉格宗—白马雪山—雨崩;
虎跳峡—白水台—尼汝—普达措;
香格里拉—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攀天阁—同乐村—那姐洛。
春暖花开,背上行囊,踏上去香格里拉的征程,去放松!去探秘!去吃喝玩乐!
新浪云南 供稿
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孟鹏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