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云游“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后,在上一期的内容中,丽江市博物院带大家云游了博物院常设展览《传承文明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第一部分,经过上一期的云游,相信大家已经对三江并流有了一定了解,在本期内容中,丽江市博物院将带大家继续云游“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一、生物多样性
三江并流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遗产地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遗产地拥有高等植物210余种,1200余属,6000种以上,仅占有中国0.4%的面积而容纳了中国20%的高等植物。这里生存着哺乳动物173种,鸟类41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36种,淡水鱼76种,凤蝶类昆虫31种,而这些动物总数均达到中国总数的25%以上。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目前,遗产地范围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秃杉、桫椤、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白茫雪山腹地高山针叶林)
(高原植被)
(高原草甸)
(鲁甸新主铁杉王)
(红豆杉)
(灰背杜鹃)
(冬虫夏草)
(羽裂雪兔子)
(滇金丝猴)
(中国豪猪)
(太平鸟)
(桫椤)
(栎叶杜鹃)
(天麻)
(黑熊)
(穿山甲)
(红嘴相思鸟)
(金钱锁)
(黄杜鹃)
(秦艽)
(羊肚菌)
(水獭)
(水鹿)
(黑颈鹤)
(红景天)
(绿绒蒿)
(西藏棱子芹)
(雪豹)
(树鼩)
(川西斑羚)
(斑头雁)
二、三江并流区域的民族文化
三江并流区域是汉、藏、白、傈僳、纳西、普米、怒、独龙等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呈现出神秘、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傈僳族)
(纳西族)
(怒族)
(汉族)
(白族)
(彝族)
(藏族)
(独龙族)
(普米族)
(金沙江河谷岩画)
(维西塔城达摩祖师洞)
金沙江岩画
1991年,丽江文化工作者在大具虎跳峡至鸣音乡洪门口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12个古崖画点,大多在洞穴之中,岩画主要反映古人类的狩猎生活场景,有的岩画点还发现一些新石器和动物遗骸。岩画色彩以红色为主,兼有少量黄、黑和蓝色矿物质颜料;技法主要为线条勾勒,少量全身填色,笔力刚劲,层次分明,运用艺术夸张手段,属于原始绘画艺术。
(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
(维西塔城来远寺)
(贡山丙中洛普化寺)
(德钦茨中天主教堂)
(贡山迪麻洛教堂)
(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东巴古籍)
(丽江市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基地)
(傈僳族音节文字《占卜书》)
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三江并流区域多样的岩石类型、多样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景观,为诠释特提斯海洋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机制和模型、陆内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形成、青藏高原演化隆升等重要的地球演化历史阶段和重要地质事件提供了典型遗迹,并展示着正在进行的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和冰川地质作用等地形地貌塑造过程,是多种高山地貌景观类型和演化过程的杰出发展地区。这些珍贵、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和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
三江并流区域位于生物地理的会聚区,具有温和的气候和热带要素,为高度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础。除了地形多样性之外,季风气候也影响着该区域绝大部份,从而提供了另一个有利的生态促进因素,允许各类温带生物群落良好发展。
四、三江并流申遗历程
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3年,“三江并流”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
2003年6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推荐,建议将三江并流按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全部四条标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五、保护管理
针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价值高、保护范围跨三个州市的特征,云南省确立分级负责制,强调“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在省政府领导下,由省级、有关州市县级政府分级负责,分别设立三级三江并流管理机构,负责“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宣传、组织、协调和监督;组织编制和实施规划;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是省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机构,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实行统一管理。
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坚定不移地将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法制化轨道,强化监管。2005年7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2018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云南省加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若干规定》,推进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所在州、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严格控制遗产地内开发强度,防止过度开发建设。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木琼晓 整理
来源:丽江市博物院
编辑 沈艺
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