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着期村: 机杼声声刺绣忙

文兴乡的街天热闹非凡,主街的绣品商铺里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刺绣产品,枕套、围裙、坐垫、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让来赶集的年轻妈妈们爱不释手。这里因价格适中、做工扎实的婴儿背衫而远近闻名。

着期村绣品颜色鲜艳,图案多样,过去多使用黑白基调,主体颜色单调灰暗,现在则以喜庆的大红色、宝蓝色为主打。品类包括被套、背带、座垫、沙发巾等。当地刺绣技法主要有挑花(撩花)、绣花、插花和夺花四种。挑花就是传统的十字绣法,它在过去是数着布丝用五彩蚕丝绣线精雕细绣,所用背景布也多是农家自制的土布。插花是一种细腻的针脚,正反两面都有精美一致的绣纹,色彩独具乡土气息。夺花靠着针尖上穿梭的线,夺绣出花团锦簇,蓬蓬松松,独具特色的图案,常用于刺绣坐垫、背带等。

白雪柳和丈夫陈先生是文兴乡着期村人,也是当地电脑挑花刺绣产业的带头人。他们介绍,纯手工刺绣背衫,要用竹绷子把布绷平,经过7道工序。“剪裁好底衬的布,一点点绣上花,里布有不少层,再加上毯子,为孩子保暖。”缝上飘带,最后“锁”上背衫的边。十字针和平针是这个过程中最常见的针法。绣花鸟鱼虫、吉祥龙凤,最少要十天;现在用上自动化的机器,通过电脑设置好纹样,最复杂的一步省却了最多的功夫,一个背衫3个小时就能完成。绣出的绣品大气豪放,颇有气势。因为技法简单,色彩艳丽,深受市场欢迎。

蓬勃发展的绣品产业带动了着期村当地上百名村民就地就业。陈先生介绍,背衫的市场需求量特别大,“最好的时候年利润能达到200多万元”。在去年市场行情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加工坊年产值接近500万元。

文兴乡有着悠久的刺绣历史,几乎每家都有会刺绣的家庭成员。不过,以前文兴乡群众没有将刺绣当成一门产业,会刺绣的人虽多,能将刺绣产品销售出去的却很少。

2012年,文兴刺绣协会把会刺绣的乡亲组织起来,力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包装和统一品牌,将文兴刺绣销售到外地市场。协会成立后,大家都踊跃地参加,结束了过去单家独户单打独斗的历史,“文兴刺绣”商标注册后,刺绣生产更加规范。

“文兴刺绣”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由几家大户会员牵头组织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初加工,然后将加工出的产品分配到会员手中,进行绣花、挑花边、镶边等手工工序,成品再交由协会统一包装进入市场。协会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大型电脑绣花机,聘请专业技术工人,利用电脑设计出各种花色图案,然后上机制作刺绣。机绣产品再交给协会会员们进行后期精深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规模效应,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和服务体系。

以着期村白雪柳家为例,1988年开始用缝纫机制作刺绣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引进半自动的机械作业。“2002年开始到现在,电脑刺绣逐渐代替了手工刺绣,不停有新订单,工坊空不下来,得保证仓库有库存。工坊里雇用的工人人数在150人左右。”

如今,文兴刺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刺绣协会为纽带,聚集了十多户专门从事刺绣品生产和销售的大户、1000多名从业妇女,产业逐渐从家庭生产走向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成为每年实现几百万元增收的新兴致富产业。手工或机绣的文兴绣品不仅远销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外市场,还出口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