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团结村: 白族刺绣的又一个春天

“前几天,又有几个外省人来到我家,买了线团,把我的刺绣绣品带走,说要带去全国……”右所镇团结村城西组白族刺绣传承人阿杰慧大娘高兴地说。

团结村地处洱源县右所镇西北部,山清水秀,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这里的白族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其中以城西村、包头村等的白族刺绣最具代表性,白族刺绣艺术在当地流传广泛。许多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洱源县范围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这里,农村妇女们闲暇时都通过刺绣补贴家庭的开支。阿杰慧十八九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当时邻村的妇女随着自家男人跑运输,从大理等地带回来一些刺绣品,她看着画,看着绣,越画越像,越绣越精,左邻右舍、上村下游的妇女同胞们就都跟着她学。24岁起,她已经在右所街上摆摊卖自己画的刺绣图案和卖绣品了,摊位从右所老街迁到右所新街,至今未断。她靠着刺绣的手艺,与丈夫一同养育三个儿子,连同家里的两位老人。现在,三个儿子已各自成家,老大在昆明工作,老二建起了新房,她与老三在祖房住,上幼儿园的小孙女跟着她学画绣品图案还有模有样。

阿杰慧在2009年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活动”中获表现突出奖,并被评为“大理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现收徒累计达456人次,每年都有新作品产生。

“受机绣市场的冲击,手工绣品不好卖。幸好,政府如今很重视我们这样的农村刺绣,还经常鼓励我教授大家刺绣。这几天,隔壁的士庞村、鸡鸣村常有妇女来向我要绣品,她们说,要绣些枕巾、鞋垫、围裙、披风给娃娃和子孙留些念想。我觉得,白族刺绣的春天又来了。” 阿杰慧说。

阿杰慧向我们介绍,在洱源白族刺绣虽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始终代表白族刺绣的精品要数以下几种:一是绣花裹背,这种裹背头部为山字形,以黑色金绒作底,上部正中绣各种花卉;裹背下部是用雪白布料拼制成由68个两厘米大小的绣球组成的图案,每个绣球正中缀入各色布料,并有彩绣花卉围边,两根背带上也绣着各种花卉。二是白族绣花鞋,它分为“猪头”童鞋、“虎鞋”和大人穿的绣花鞋。“猪鞋”形似小猪,全身用黑色的布缝制而成,前部有“猪耳”和翘得高高的红鼻子,后部则有“猪尾巴”,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儿童“虎鞋”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三是“凤凰帽”,当地的白族姑娘用两片鱼尾形的帽帮缝合成凤凰鸟似的帽身,后帽檐有二寸来长、稍稍往上翘的“凤尾”,前帽檐正中用白银镶边的是帽花,帽花边缀满了玉石饰品,帽花上还插着一朵五彩丝绸花。传说:凤凰帽是为了纪念一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孪生姐妹。为了缅怀这对勇敢的孪生姐妹,洱源、邓川一带的白族姑娘戴起了“凤凰帽”并世代相传。四是绣花包,绣花包最典型的有绣花荷包和绣花挎包。在洱源县西山区,绣花包是爱情的象征。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跨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五是绣花飘带,飘带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如今,洱源以大理州级民间刺绣传承人阿杰慧为代表,更多优秀的刺绣大师不断成长。刺绣产品主要有:儿童戴的帽子(如虎头帽、牌坊帽、凉帽、鸡冠帽、方亭帽、鱼尾帽等),香包、钱包、围腰、围腰头、围兜、小马褂、抱裙、裹背、鞋子、帐帘以及其他各种家居用品。产品在当地得到大家的喜爱,供不应求。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2014年组建了斯甘俏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生产,并不断拓展域外市场,积极参加了昆明、深圳、上海等地举办的文博会展销活动,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好评,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现年加工生产能力可达5000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