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鹤庆县城南边8公里处的化龙村,每每婚娶,都无比热闹。这热闹最大的看头,大人、小孩都说是“新娘子”。
俗话说“人靠衣装”。漂亮的新娘子最大的“武器”是“新娘装”。化龙村的白族新娘装独具民族特色,做工考究,颇具晚清宫廷服饰的遗韵,黑与红的基本色调给人庄重大方的感觉。
关于白族新娘装的由来,众说不一,现在普遍的看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普遍认为这个服装是从满清时代由宫廷传来的。传说,皇帝封了鹤庆人杨伦为大官,杨伦有一年回家休假,偷偷藏了一套宫廷装回来,从此,这种服装就在本地流传下来,并被不断改进,形成了现在这个特色。二是据考证,在清代,鹤庆人多有在朝廷为官和在京城经商的,其家属把宫廷服饰和京城市面上流行的服装于偶然间带回鹤庆,渐渐被周边群众吸纳,把其融入到本民族服饰中,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形成今天的鹤庆甸南白族服饰。
日常生活中,化龙村白族妇女的穿着是头戴盘盘帽(又称圆盘帽),外着坎肩,无后衣襟。衣服上每一朵小小的绣花都灵动俏皮。
如今,这里的刺绣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子、帽子、腰带、手绢、枕头、被面等;二是观赏类,主要有衣领、帽花、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寿帐、楹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
化龙村的人都知道,手作新娘装做得最好的就数杨文焕了。
1959年,杨文焕出生在鹤庆的白族人家。母亲是一位以刺绣为业的农家妇女。她自幼受母亲熏陶,对刺绣情有独钟。五、六岁时就能做丝线盘头的小布人。不到十岁,就能独立完成绣花鞋的刺绣工艺而受到村人赞美。
杨文焕打趣地说:“从小,阿妈就告诉我,不会刺绣的白族女人绝不是好女人,以后会嫁不出去的。”
1976年,她学会了当地新娘装的整套刺绣工艺,首创了十二生肖童帽、童鞋;抢救还原了太子帽、牌坊巾、紫金冠、八卦帽、童子采莲帽等精品工艺。在2012年7月,杨文焕被授予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被授予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12月被授予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同年获得鹤庆县十佳乡土人才称号,2015年10月获得大理州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大赛银奖,作品被省文化厅、云南艺术学院等单位以及博物馆收藏。
如今,几乎每天都有来找杨文焕学习制作新娘装的妇女,她也总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新娘装的大袖,位置醒目,是重点体现新娘装主要工艺的地方之一;图案要有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的寓意,以凤穿牡丹、富贵三多和莲花、菊花、飞禽等物象为载体;工艺一定要做到针针见功底、线线出效果;还要讲究整体关系,以盘绣为主体,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
“我想帮助更多的当地妇女通过刺绣挣到钱,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刺绣。”这段时间,杨文焕正在忙于建立自己的传习馆,她充满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