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细嘉,江西省新型特色重点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全域旅游研究院首席专家,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构建“后新冠”时期旅游公共卫生防疫控病安全措施的建议》
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趋稳向好格局的形成,一度停驶的中国经济巨轮重新启航,全国各地企业纷纷有条件复工,应该说这是形势逼迫的理性选择。受打击最深重和影响最长久的旅游业也坐不住了,景区陆续公布重新开园计划,很多景区已经开门迎客,2月18日江西省文旅厅印发《江西省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开放工作指南》,意味着江西旅游景区将逐步开放。
从全国来看,各地景区开放结果是冷热不一,武功山开放第一天游人量就达到计划的最大值,出现爆满现象,杭州西湖也涌入5000人,但黄山第一天只接待了1位游客,九华山首日也只迎来54位客人。其实开放后,过于冷清,更会增加景区的负担;过于热闹,这个欲去还在的疫情让人揪心!
所以,尽管疫情防控指导专家钟南山院士说,景区开放很有必要,因为景区本来就是开阔地带和空气新鲜的地方,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好的作用,但要加强防护、不能聚集。但有专家呼吁,由于旅游业流动的聚集性特点,是最应该放慢开放脚步的行业,再等等,等疫情基本消除了,能够确保安全了再开放不迟。不过,只有真正安全了,游客才有信心走进景区。可以说,游客有信心,开放最有效。
一、转危为机:新冠疫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种机遇
我们说转危为机,只是对灾害的一种辩证理解,是人们遭遇危机、面对危机、处置危机时,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获得了认知、拥有了智慧,让我们优化了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方式,在防灾避害方面更加聪明了一点。其实,没有人需要这样的危机、危险、危难,危机本身、灾难本身,并不能带来机会和机遇。危机就是突发性具有破坏性的让人难以面对但又必须解决的危险和危难,灾难本身就是灾难,痛苦从来就是痛苦,但错误本来可以不是错误,不管你怎么去理解、去解读、去赋能,但它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改变,我们只有承认它们原来如此,它们才有可能成为诸如教训、启示什么的。所以有人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灾难的唯一积极意义就是,反思并吸取教训,主动躲开想要杀死我们的病毒,而不是任由它们一次次找上门。”
从转危为机的宏观角度、系统思维、未来预警来看,本次新冠疫情危机给我们的反思是:
一是新冠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我们真的要改变烹食野生动物的习惯,果然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项决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就是我们第一个有价值反思的结果。
二是这次病毒在武汉爆发跟前期的防控决策失误有关,至于责任在谁,虽然广大网民似乎心知肚明,但因目前正在全力打好防疫攻坚战,还没有责任追究的正式结论,对于公共卫生危机处置,我们要构建怎样的决策机制?相信会是第二个有价值的反思成果。
三是疫情初起时,八个医生所谓"谣言"其实是非正常渠道的预警,对待非官方结论但比较接近真实的非正常渠道信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宽容态度来对待?
四是在传染性病毒频发的时代,为尽量较少或避免人际传播,我们应该倡导怎样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湖北、武汉的官方媒体表现差强人意,引起很多批评,多媒体和融媒体时代,我们的官方媒体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党内监督和舆论引领作用?
六是面对生死存亡的重大疫情,为了“外防输入、内控扩散”,我们实行了最为严格的封城、封区、封园、封校等方框式、网格化管理和各类隔离措施,这是举国体制能量的一次最大最全最深度的释放,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疫情后我们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正确的决策和科学的举措,对我们来说,借用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就是“坏事变好事”。这才是真正的转危为机,也是转危为机的本意。
二、居安思危:旅游活动与经营中公共卫生危机因素
一般来说,由于涉旅行业和产业具有旅游活动的人流聚集性、旅游管理的人际互动性、旅游空间行为的全域延伸性、旅游经济的准公共属性和旅游经营的涉外跨国性等特征,加上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大众旅游时代快速到来,旅游已然成为人类最大规模的社会活动。
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天灾人祸”因素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潜伏着一些不安全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涉旅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防护和管控不当就会诱发不安全事故风险。
痛未定而思痛,居虽安而思危,目前涉旅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域旅游格局形成,大众旅游升温,大众游客旅游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
二是旅游行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滞后,旅游公共卫生安全配套设施存在潜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旅游+和+旅游方式多样,旅游跨界融合不断延伸,旅游公共卫生安全防范与管控宽度和难度加大。
四是跨国旅游活动增多,国际旅游规模庞大,全球旅游公共卫生安全协调与处置机制远未构建起来。
五是新型业态旅游层出不穷,个性化旅游方式频出,旅游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责任保险与维权保障不力。
六是人们旅游交际频繁和社会活动半径扩大,食宿生活“离家化”现象普遍存在,但旅游公共卫生安全生活习惯还未形成。
所有这些问题,让旅游活动和经营中的公共卫生危机因素与日俱增。根据郑向敏、谢朝武主编《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9)》披露,据不完全调查汇总,2018年,我国共发生涉旅公共卫生事件121起,发病人数419人,死亡13人。其中,游客食物中毒事件12起,发病212人;游客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15起,确诊115人,死亡1人;游客其他公共卫生事件94起,发病92人,死亡12人。联想到这次疫情中钻石公主号邮轮,因1名病毒感染者在船5天,从2月5日到2月23日21时20分,造成691名游客交叉感染。
基于日常现状和可怕现实,居安思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人群聚集为最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引起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方面具有极大风险。充分认识旅游活动与经营中公共卫生危机因素,以战胜此次“新冠”疫情为契机,制定“后新冠”时期旅游活动与经营中疫病防控安全新举措,就成为疫情防控经验推广和教训吸取的要义。
三、知机识变:旅游活动与经营中防疫控病安全新举措
用生命写成的教训有待事后认真总结。不是非要说化危为机,但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乘机而作、知机识变。在全球化和大众旅游时代,一有疫情出现,病毒在各大洲、各国家、各地区之间行进和流传的步伐明显加快,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形势,处理好因旅游可能引起或助推的公共安全事件,就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2月25日文化与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就疫情期间景区开放总体要求、员工健康监测与管理、公共卫生和场馆防控、游览管理、处置异常情况等提出了规范指南,对指导全国旅游景区继续实施疫情防控、稳步做好恢复开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着眼于日常、平常、正常状态时期,通过卫生的、先进的、科学的、安全的旅行游览方式的引导,最终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肩负起旅游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食”的时候,解决“病从口入”问题。这次“新冠”乃至其他病毒告诉我们,病毒主要是通过口鼻传播的。中国的古训也有“病从口入”的说法,说的是吃的食品不卫生或吃多了营养过剩,均容易让人产生疾病。病毒用肉眼看不见,但它很容易从口鼻腔进入人体。旅游是人群聚集活动,甚至主要是来自不同环境和背景的人群聚集,所以防止病从口入就成为其首当其冲的任务。主要建议采取如下五种就餐“制式”。
一是旅游就餐点必须以“餐具包”式提供一套全消毒餐具,即用篮、包、袋等器物装上与本次餐费标准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所有可能要用的餐具,避免本已消毒的餐具因递拿造成细菌或病毒的交叉传播。
二是形成严格的“分餐制”或“自助餐制”。
三是形成“课堂式”就坐用餐方式,避免面对面就餐。
四是形成“探视式”就餐方式,即面对面就餐但条桌中间树立一块玻璃,达到隔绝飞沫传播的效果。
五是对必要的桌餐实现“公筷制”+“分盘制”,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病菌人际传播,但已是大大改进了不卫生就餐方式,主要是通过此种方式形成良好的卫生就餐习惯。
其次,“住”的时候,提供游客“再消毒”机会。目前酒店用品基本都是消毒的,比较安全。但也存在两个隐患,一是卫生安全工作不认真、难到位,造成安全漏洞,比如口杯、遥控器、门把等不适于规模消毒的器物器具,最容易留下卫生安全隐患;二是城市疫情发生前期无人知晓和防备,留下安全空档期和窗口期。有鉴于此,就必须在每个房间配备消毒酒精等消毒物,以便游客自主选择对相关物品予以消毒,在特殊时期对自身使用物进行消毒。
再次,“行”的时候,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服务。目前在旅行过程中,防护工作和服务非常缺乏,为此要做的工作有:一是在当天游客上车出发前,提供一次体温测量服务,并妥善处置发烧、发热游客,建议停止游览,或立即就医、或回房休息、或联系家人安排回家等;二是在车上给需要的游客提供一次性口罩;三是提醒游客说话时不要直对对方并用手捂嘴,咳嗽和打喷嚏时要避开人群或遮挡,这一点虽是惯常小事,但游客每次旅游均得到提醒,有利于他形成卫生健康的人际交流方式。
又次,“游”的时候,形成“同向”“间隔”“无触”游览方式。游览过程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也是最常规的活动,因此成为卫生安全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其实热门山水景点和室内文化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常常人满为患,怎样消除和防备可能的卫生和传染性疾病之患呢?一是景区要树立公共卫生安全流量意识,确保在安全流量内向游客开放;二是尽量使用消毒的耳麦助听讲解,避免聚集扎堆倾听现象;三是游览过程中,密集拥挤的人群采取同向行进方式移动,尽量避免面对面拼挤行为;四是与面对面讲解的导游员、和在不拥挤游线上的其他人,尽量保持1.5米以上的卫生安全距离;五是景区要配备常规的洗手消毒设备条件和必要的应急消毒设施和设备(不提倡平时所谓的景区整体全方位消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六是有条件的景区尽量建立购票、缴费、付款等扫码支付条件,减少人员面对面接触和钱物传递机会,形成“无接触”游览。
最后,“购”和“娱”的时候,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购物和娱乐是旅游活动中的备选特色项目,时而穿插安排,它们的相同点,一方面都是进入较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另一方面都是团队和其他顾客杂处的“主客共享”的休闲活动场所。出于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做好一定的防护是必要的。一是如果在有疫情出现或流感易发时节,尽量避免组织参加此类活动;二是在比较安全的季节,对于人群特别密集的时段,让游客戴口罩参加活动;三是游客在排队、等候、交涉、行进等过程中,务必与其他顾客和经营管理者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挤人现象,这是基于防止潜在病菌感染,保持自身财物安全,保护自己和尊重别人隐私(比如站得太近看到别人或被别人看到手机信息等)需要采取的正确方式。
这些方法,通过管理文件形成制度,通过制定标准形成规范,由江西旅游行业率先试点实施,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应用,从而引领我国旅游新风尚,也是江西为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做出的贡献。当然,实施这些新举措,需要增加一定的旅游经营与管理成本,完全可以从各地出台的旅游业减税政策和退还质保金等让利措施中得到体现。
来源 中国江西网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