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30日,“寻踪徐霞客 大美彩云南”——媒体重走霞客路宣传推介云南旅游文化活动走进丽江。活动上,媒体团沿着当年徐霞客的“足迹”,走访考察了丽江黑龙潭公园、邱塘关、木府博物馆、万子桥等地,探寻徐霞客在丽江留下的文化印记。
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从鹤庆县的冯密村进入丽江地界,在丽江停留了15天。在此期间,徐霞客受到丽江土司木增的热情款待,并受赠金银、绸缎、食物等。在其长达数千字的游记中,他不仅记载了丽江山川地理、气候产物,还记下纳西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科技、民风民俗等,堪称明代丽江的风俗画卷,从而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纳西族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重走邱塘关
早在明代,丽江就设有不少险关要隘,其中有处关隘就是邱塘关。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清晨,徐霞客在通事一路陪同下,由鹤庆冯密进入丽江境内。进入丽江后,四周田畴相环,泉水绕村,别有一番景致。远望前方有两座险峰并峙,是为邱塘关。据丽江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夫巴介绍,当时是有马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顶,但徐霞客却愿独走小路。
活动上,记者循着当年徐霞客游线重走邱塘关。徒步于乱石堆砌的路面,蜿蜒绵连的古长城依山势而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怪石嶙峋的小路,多位记者纷纷表示路途不易:“在古代,出行条件十分不便的情况下,徐霞客能克服万难,凭着双脚走遍名山大川,记载人文风情,想到这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无限风光在险峰,当徐霞客蹑崖登上 “峻石累垂,锋棱峭削,空悬屈曲” 的邱塘关时,情不自禁感叹到“真丽之锁钥也”。
据夫巴介绍,徐霞客当时来到关前,看到有三排房屋,坐北朝南,中间辟为关门,门前蹲着石狮,十分威武庄严。记者顺着泥泞的山路前行,四周杂草丛生,郁郁葱葱,在山腰处看到了徐霞客文中“前列二狮”中一具石狮石像。石狮石像已倒落在草地,岁月侵蚀了石料,使得石像纹路变得模糊,但透过石狮炯炯有神的双眼,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威严庄重。
“宫室之丽 拟于王者”
徐霞客游历丽江时,受到明朝丽江第十三代土知府木增的热情款待。殿堂巍峨、布局严谨的木府让徐霞客大开眼界,感慨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当年的木府究竟如何,人们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史料展开想象。不过,站在今天的木府前,记者仍能感受到富丽庄严。
走进木府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原址上修建起的石碑坊。石碑坊宽9米,高约18米,通体皆石,灰白相间,做工精致。穿过牌坊,来到木府仪门,两侧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
绕过议事厅,万卷楼赫然矗立,这是木氏土司藏书和读书之处。“与故宫的规制不同。万卷楼紧挨处理政务的议事厅,表达了木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夫巴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木府内有一座人行天桥,连接了木府办公区与花园,天桥下是热闹非凡的四方街,被称为“明代最早的人行天桥”。
谈起徐霞客在丽江的游历趣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徐霞客与木增土司之间的深厚友谊。1639年,徐霞客应木增之邀,从鸡足山经鹤庆来到丽江。在解脱林,木增用八十道佳肴款待徐霞客,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徐霞客为木增《山中逸趣作》跋,教授木府公子写作,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丽江。
徐霞客归乡时,木增派八位彪形壮汉一路护送,使徐霞客安全抵达,也确保《徐霞客游记》能安全回到江阴,最终得以流芳百世。而木府重建时,正是依照徐霞客当年留下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建。徐霞客与木增之间的往来交流,体现了汉族人民与纳西族人民之间不朽的友谊。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据悉,为积极开展古城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认证工作。今年4月,由丽江市古城区政协主席木德仁带队,组织区政协相关部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丽江徐霞客研究会等单位和团体有关负责人,到徐霞客曾游览考察的邱塘关、木家院、丽江古城、解脱林等主要地点进行深入调研,并撰写了相关的调研报告,掌握了标志地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标志地的价值,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对进一步探寻古城区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拓展古城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新的旅游亮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丽江市古城区副区长木丽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丽江市将树立品牌意识,丰富旅游线路,利用徐霞客游线,打造探险、文化体验、徒步等旅游项目。丽江市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也将把徐霞客游线纳入丽江全域旅游的规划中,“未来,还将加大保护力度,使徐霞客的遗迹得以完整留存,从而更好地挖掘、传承、发扬徐霞客文化。”木丽介绍到。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段建鑫 赵雄 文
赵雄 图
责编 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