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是反映民族文化的实物资料,是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扩充和外在表现,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标记,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纽带。正确认识民族服饰的重要价值,是搞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挖掘整理、研究展示纳西族服饰文化,是保护传承纳西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工作。经过昨天《纳西服饰历经千年的传承与衍变(上篇)》,相信大家对纳西服饰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本期的内容中,将带大家继续了解丽江市博物院于2017年在上海纺织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纳西族服饰文化展》(下篇),让大家进一步感受纳西服饰的独特魅力。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三类型
地理环境气候、居住环境、社会变革、生产力水平、宗教文化等都是形成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纳西族的服饰因地而异,从服饰的区域特点差异及地域文化差异,可以看出纳西族服饰发展中的不同文化类型,主要有纳西丽江坝区、纳罕白地俄亚地区、纳汝泸沽湖地区三个区域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三类型”。
(丽江纳西妇女服饰)
(泸沽湖摩梭服饰)
(四川俄亚纳西服饰)
1、纳西丽江坝区
(丽江纳西族节日服饰)
丽江坝区纳西族服饰,妇女身穿浅色大襟宽腰大袖布袍,前短后长,绣边过膝,穿时将袖口捋至肘部,内穿立领右衽上衣;外加红色氆氇镶边坎肩,配上深色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脚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背披缀有精美七星的羊皮披肩。成年女子留发编辫,已婚妇女带蓝色箍子、头帕或戴帽子,未婚姑娘一般梳扎长辫垂肩后,有带头帕或帽子。
金沙江边一带纳西妇女,还善于养蝉织丝,做成美丽的丝绸带子,会上山采来火草纺线,做成洁白的“邦吉卡打”围腰裙。
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上身内穿麻衣和棉布衣,外披羊皮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
2、纳罕白地、俄亚地区
白地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
(跳“呀哈哩”民族舞蹈的白地妇女)
白地妇女身穿开长口绣彩边的长褂,又穿百褶长裙,腰系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山羊皮,保持传统古风。白地妇女的羊皮背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羊皮披肩多精选黑色、白色的绵羊或山羊皮,经过反复揉制后,剪裁而成。不同地区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
(白地身披羊皮的妇女)
(白地妇女服饰)
(白地妇女)
白地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男子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三坝纳西族编发时喜编一色发带。与藏族相似,但黑色长衣又是自己的特色。
香格里拉三坝和宁蒗永宁则受藏族影响,头戴金边毡帽,身穿掺丝图案麻布上衣和布料裤子,脚穿藏式靴子或裹绑腿。其他山区过去多穿麻布衣裤,外披羊皮坎肩或披毡。
(四川俄亚纳西人举行结婚仪式)
俄亚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麻,麻布是俄亚最青睐的衣料,俄亚姑娘穿麻布衫、麻布百褶裙具有原始质朴之美。
(俄亚妇女头饰)
3、纳汝泸沽湖摩梭服饰
(节日中的摩梭青年男子)
泸沽湖畔摩梭服装,男子服装简洁,过去是包头帕,穿过膝的长袍或短外衫,材料用麻或羊毛织成,同女性一样从衣领到襟边缘都绣有装饰花边,腰间系宽腰带,佩戴一把短刀,下装为宽裤脚。摩梭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衣,系腰带,配腰刀,下穿宽裤脚,长筒皮裤,裤脚折放在靴筒内,扎上彩丝带,不穿靴的,则裹绑脚,这与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系,是古代牧民的遗风,他们与藏族来往密切,男子服装也就与藏族相似,也穿“楚巴”(即藏服),宽边呢帽、高筒靴,“楚巴”样式的斜襟上衣与藏族风格类似。
(着盛装的摩梭贵族少女)
(永宁摩梭贵族少女服饰)
(永宁摩梭贵族妇女和儿童服饰)
(摩梭成丁礼)
摩梭男女在13岁以前穿长衫,系腰带,13岁行成丁礼后,男女皆穿金边大襟衣,纽扣喜用银币和彩珠,纽扣在右边,颈项中心有领扣,右肩胛骨旁有一副,右腋下有两副,每副两颗。
摩梭妇女身穿宽襟小褂,金边衣内,还穿领和袖口为黄色或绿色的绸缎内衣,下穿可及地百褶裙,裙布至少二丈四,多达三丈多,裙长至踝。裙上用各种彩线绣上花边,传说如果摩梭百褶裙不绣花边,人们死了以后就找不到路,但其实还是为了美观。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头上加以牦牛尾做的假辫,尾上配有一大束彩丝带,以青黑为主,辫长4—5尺,换成盘髻,配以彩珠串,彩丝束尾在左耳鬓。妇女腰系鲜彩带或红腰带,朴素美观而大方,还讲究首饰,戴耳环、手镯,戴戒指,胸前配银链,耳环戒指以银质为多,手镯有银有玉。
(节日中的摩梭妇女着装)
摩梭女性服装中的长裙保持了纳西族的传统,但编发与头饰,显然兼有藏、纳融合的特色。盐源一带的纳人支系“纳汝人”,其黑头帕与蓝布衫显然与当地汉族相似。摩梭服饰独具特色,摩梭妇女的“达达线”头饰、金边衣、百褶裙和花腰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泸沽湖摩梭祖母服饰)
老年服饰,摩梭老年人的服饰较年轻人简单,男女均包头帕,服装以素色为主,装饰品少,其余与年轻人一样。
(宁蒗拉伯摩梭女童服饰)
摩梭儿童无论男女都穿长衫,系腰带,服装无性别的区分。有的小孩颈部佩戴有獐子牙、珠、贝之类的饰物。
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永宁摩梭少女头饰、身饰)
宁蒗永宁一带妇女,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辫,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著短衫,下着十分宽大的长裙。腰间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色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特征
1、千年不变的羊皮遗风
纳西族渊源于西北河湟地带南迁的古羌人,《说文解字》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后汉书·西羌传》说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嶲羌是也”。所谓的氂牛种越嶲羌,就是分布在中国西南广大地区的古纳西族群在内的古羌人支系少数民族,唐代以来纳西族被称为“麽些”,著名学者章太炎说,“唐时所谓麽些蛮,即羌种之流入者”。
由于纳西族地区的海拔、气温、水草山林等条件宜于发展畜牧业,牛羊皮毛也就成为纳西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地动,生两兄妹,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皮做衣衫披毡,用羊毛作帽子腰带……”。直到现在,纳西族的“羊皮披、羊皮褂”仍是民族服饰的一个主要标识。纳西族服饰几千年流变,始终未曾改变的是“男女皆披羊皮”这一习俗,保留传承了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
(披羊皮的纳西、纳日男女着装)
丽江纳西族羊皮背披肩是纳西族妇女服饰最具特色的部分,羊皮呈“U”形,由毛色油黑的绵羊皮反复鞣制而成,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有的肩部还缀两个代表日月的圆形彩线绣花布盘,俗称“披星戴月”。羊皮披肩以毛色纯黑为最佳,上部横镶一段黑氆氇或黑呢子,内衬天蓝色棉布,订缀有并列的七个五彩圆形蜂蝶的图案彩线绣花布盘,其下用七对麂皮垂穗。传统羊皮披肩披戴时用前面的两条绣花布长带在胸前相系,带端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等图案,象征纳西族人民披星戴月、如蜂似蝶的勤劳风貌,羊皮上端缝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叉系于腰后羊皮。
(丽江坝区妇女服饰)
关于七星羊皮的传说
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
纳西族披羊皮,有三个功能价值:最早纳西族是山地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的羊皮披挂在身上以御风寒,羊皮披肩是纳西族先民的主要御寒工具;由于劳动需要背负重物,羊皮披肩在负重时有垫背的功能;到后来装饰的功能日益突出,羊皮披肩向审美方向发展,成了今天纳西族妇女特有的美化装束。
2、祖先崇拜的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是民族动力的源泉,在纳西族民间服饰中,尚武精神是民族动力的源泉,尚武精神表现也很突出。这种特征一直传承到近代的社会生活当中。纳西族善于制造兵器,历史上的“摩梭盔刀”“铎矟”“革鞋”、鞍具等颇有名气。这种“军工技术”影响到服装的制作水平,而且军事活动和对外交往也影响了服装的改进,比如传统服饰多有条带捆绑的特点,脚上则“缠以毡片、挟短刀”,头发从早期的“编发”到后来的“束发”,依稀可见军事装束的影响。纳西族游牧迁徙形成的祖先崇拜民族善武精神,就世代相传,书写在他们的服饰上。
(身披羊毛毡、手持弩弓的丽江鲁甸男子)
(穿铠甲的东巴战神纸牌画)
3、厚实稳重的民族个性特质
人类为了求生存发展,就要想尽办法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高原特定的环境气候,是造成纳西族服饰“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据史载,纳西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两河流域南迁,至迟在秦汉时期到达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后沿江而上,在横断山区生存,其气候特点是“早晚冷,中午晒”,夏季凉爽、冬季寒冷。为了抵御高原寒冷气候,他们采用了较厚重的着装。纳西族人选择的厚重服装,就是适应这种高原环境直接结果。厚重是纳西族服饰变迁中一直较为稳定的特色,也反映了纳西族厚实稳重的民族品质。
4、简洁辩证的民族审美情趣
纳西族自称“纳”,“纳”即有“黑”“大”之意。纳西族最早的服饰颜色普遍都是黑色,黑色以示尊贵,后来深色成为喜爱的色彩,青色常作纳西族选择的服装颜色。但纳西族的审美情趣是建立在辩证思想观念上的,黑与白是人类对世界色彩的基本认识,对明暗作出的基本划分。黑白二元对立是纳西族对世界的基本认识,纳西族观念里“黑白”是辩证统一体,他们既尚黑,同时又尚白。这一观念反映在传统服装颜色上,往往以黑白色为主,青壮年多为白色,而老年人多穿黑色,但并不排斥服色搭配的多样性。东巴经在描述自然和人类的生命起源过程中,往往要讲到“五行”,黑、白、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互相交融变化出各种生物。这种多色彩观念反映在纳西族与丰富多彩的自然居住环境和谐特点,从选择上也反映出多样性的服饰颜色,但不失朴素简洁的共性特征。
(色彩斑斓的泸沽湖摩梭服饰)
(黑白色为主的传统摩梭服饰)
纳西族山地居民偏爱暖色,湖畔和坝区居民喜用青、紫、白、黑等色,追求与环境颜色的反差与协调。如丽江与泸沽湖一带,喜穿青、蓝、黑色衣裤,着白裙,系红腰带或彩色腰带,着黑布(皮)鞋,尤其丽江坝区产羊皮,基本是黑白两色的组合体,但纳西“七星”和纳汝“达达线”缀饰却用五彩丝线。
《东巴经》中有四样神物:即神山——居那什罗山,神海——米令达吉海,神石——赠峥含鲁巴,神树——含英巴达树,四样神物有黑、白、黄等颜色。
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5、多元融合的民族和谐文化
(民族文化盛会—1999年东巴文化艺术节场景)
地处川滇藏文化交角区域的纳西族,与汉、藏、彝、白、傈僳等民族长期交往,部分地区处于杂居状态。而纳西族在文化观念上较为开放,开放吸纳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的吸纳表现在服饰上,就是相互交融、互相借鉴。
泸沽湖畔摩梭服装,男装的宽边毡帽、高筒靴,“楚巴”样式的斜襟上衣与藏族风格相近;而女性服装中的长裙保持了纳西族的传统,但编发与头饰,显然兼有藏、纳融合的特色。三坝纳西族编发时喜编一色丝带,与藏族相似,但黑布长衣又是自己的特色。盐源一带的纳汝人,其黑头帕与蓝布衫明显与当地汉族相似。
由于丽江、鹤庆、剑川、中甸、维西等民族杂居的边缘地区,处在同一气候环境内,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和互相借鉴,民族服装多有相互借用和混穿的情况,有时某一民族的服饰中,上衣是本民族的,裙子又是另一民族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地域内几个民族服装互不相同,但风格相近,部分衣服可以混穿的情况。体现了纳西族多元融合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丽江多民族聚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关系。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木琼晓 整理
来源:丽江市博物院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