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是云南省楚雄自治州下辖县,建于西汉,古属益州郡,辖今易门、双柏二县及新平县的西北地区。地处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以东,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云南省会昆明210公里。
双柏是红河源头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彝族“三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高达84%的森林覆盖率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双柏赢得了“滇中绿海明珠”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4045平方公里,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5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县内无一平方公里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全县总人口16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9%。2015年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16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7.53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423元和7580元。
双柏的基本县情呈现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楚雄南大门,云南地理中心。二是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荟萃。双柏设行政区历史悠久,旧属古滇国之地,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24县之一;自唐以降,辖区多有变更。公元1275年为南安州,领广通县,属威楚路,治所为今楚雄市云龙;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易名摩刍县; 1929年6月恢复汉时双柏县名;1947年,治所由云龙迁至妥甸;1949年4月,又重新迁返云龙;1950年1月双柏解放,县治仍在云龙;1958年10月撤销双柏县,并入楚雄县;1959年11月恢复双柏县,县城从云龙迁至妥甸至今。双柏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三是地广人稀,立体气候明显。由于山高谷深,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明显,气候资源类型多样,呈现“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点。四是基础薄弱,后发优势较强。县内交通主干道少,目前无一公里高速公路,对外出口不畅,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不足,财政状况较为困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始终位列全州末位,富民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随着彩云—双柏—嘉公路、双柏—新平公路、弥勒—易门—双柏—楚雄高速公路、绿汁江沿江公路和妥甸—嘉—景东西向通道这五条交通大动脉的规划建设,双柏的区位将得到彻底改变,将变交通末梢为前沿,提升区位优势,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双柏的后发优势将逐步以强劲的态势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