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通讯员 吴再忠 杨晓华 摄
随着气温升高,不知不觉,云南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野生菌的季节。其实早在一周前,来自普洱思茅的“头水”红肝菌(见手青)就已上市。本周开始,保山、文山等地的牛肝菌都将陆续上市。
山珍世界、美食天堂,云南素有“真菌王国”之美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野生菌繁育生长,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产量之大,蜚声中外、名扬四海。云南野生菌占全国一半以上,产业规模上千亿元。资料显示,云南共有1000多种大型真菌,其中900多种可以走上餐桌、成为美食;但还有200多种有毒菌类不能食用。可食的贵为山珍、有毒的令人生畏,让人又喜又忧、爱恨交加。
野生菌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珍品,以其为原料烹制的美味佳肴,可谓芬芳馥郁、齿颊留香,是美食中的一绝,而且有医用价值。我们从“滇南山水深,上物亦堪夸”“辨味极柔美,到口消滓渣”等诗句中,不难看出人们对野生菌的偏爱。的确,这一生于山林、长于山林的“绿色食品”,容易刺激老饕们的味蕾,让其口舌生津、欲罢不能。
食菌之前先要敲响安全警钟,是因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近年来,云南每年都会公布一份特殊名单,曝光野生菌中毒事件,公布中毒和死亡人数,发出食安警示。2018年发生野生菌中毒20起,112人中毒、15人死亡;2019年又有多起中毒事件发生。有鉴于此,就需要安全警钟长鸣,防范之弦绷紧。
敲响安全警钟,还在于云南人对野生菌情有独钟,乃至沦肌浃髓,成了难以割舍的挚爱。在很多云南人看来,没有吃过野生菌的夏天,都称不上夏天。七八月不吃菌,这一年就白过了。可见野生菌有让人甘于“舍生忘死”的魔力。警钟声声、瓦釜雷鸣,就是要对冲这种魔力。
其实,只要做好防范工作,就能减少乃至杜绝危害的发生。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大都与误采误食直接有关。此前,盈江县支那乡一家4口就是因自采误食致命鹅膏菌中毒身亡的。因此,要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辨识能力;要通过社交平台,及时发布“科学识菌”“科学食菌”知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菌出云南、天赐至味,但是,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没有生命,也就无法体味美食的乐趣。因此,有关部门要提前部署,组织专项督查,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来源:云南网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