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黑名单”能管住不文明旅游吗

爬骑革命烈士雕塑摆拍、在故宫清宫遗存大缸上刻字、把玉溪抚仙湖的吃铜锅鱼雕塑变成垃圾桶、在北京房山留下10余处红色涂鸦……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既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然而旅途中屡屡出现的不文明陋习警醒大家:旅游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和形象,还影响着旅游资源保护和国人对外形象展示。为约束游客行为,旅游主管部门建立了游客“黑名单”,可这真能管住不文明旅游吗?


问题

多举措实行但效果不明显

近日,央视曝光了玉溪抚仙湖的一则不文明行为。从曝光视频中可以看到,展示当地渔村吃铜锅鱼的雕塑变成了垃圾桶,丢弃在里面的垃圾大部分与食品有关,其中也不乏有烟头、纸巾等生活垃圾。

无论是垃圾“随手扔”,还是景区中“随意刻”、参观时“随便爬”,都是长期被诟病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但这种行为在破坏了旅游目的地文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自身乃至国人游客的形象,游客也应该学会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埋单”。

2016年5月30日,国家旅游局向全国各地区旅游局下发了修订后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从6条增至9条。同时,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游客,也一并列入不文明记录,记录时间从最长的1~2年增加到1~5年。

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人士介绍,为减少游客乱扔垃圾的任性行为,管理局做了很多环境卫生方面的工作,比如在抚仙湖周围和游客休息区增加了大批量的垃圾桶,同时还增加了垃圾清运车,并于每公里聘请了2名卫生监督员,以此来严格监控抚仙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除此之外,抚仙湖官网上也开设了有奖投诉的专栏,但可能互联网还有一定局限性,效果不是很明显。

玉溪市旅发委行业管理科科长刘庆华介绍,玉溪市旅发委前后做过文明餐桌、规范管理导游、导游用语文明、服务规范,全市所有A级景区(点)刊载文明旅游公益广告,设立一定数量的“遵德守礼”提示牌,实施文明旅游活动月等活动。此外,玉溪市旅发委环境卫生监督科每周都对玉溪卫生环境进行监察并每周通报工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个别游客文明素质差、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文明旅游依然任重而道远。


信号

整治不文明行为需双管齐下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为引导国人文明旅游,已提出游客“黑名单”制度。

数据显示,《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以来,被纳入全国游客“黑名单”的已增至22人。此前,云南省旅发委表示,随着国家旅游局公布游客黑名单之后,云南也将建游客“黑名单”制度,遏制旅游陋习。在采访中,市民纷纷提出,希望云南尽快建立游客“黑名单”制度,处罚游客不文明行为。

但省旅发委表示,因为游客太多、面太大,云南要建立游客黑名单还是需要联动相关的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对于如何遏制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现象,在一些业者看来,黑名单制度的建立,首先起到的是警示作用;其次,“黑名单”制度的实施主要起到数据收集作用,要消除不文明旅游行为,有待游客素质的普遍提高,并非一个“黑名单”就可以实现。尽管旅游成为国民度假的主要方式,但出游人在观景,当地人也在观游人,个人的不文明形象不仅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游客”这一类群体。让游客认识到,文明出游既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其他游客和当地社会的尊重。把文明出游化作自觉行动,才能让文明旅游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黑名单”制度,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限制不文明游客出行权利的方式,来达到惩戒目的。面对大量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公众对这种强制性惩治手段是赞成的。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对于这些行为加大监管固然可行,但光靠“拉黑”似乎还不够。重要的是,需要每一名游客都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方能形成良好的旅游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