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城核心区,即以辕门口为中心的2.97平方公里(1985年前的城区面积),昭通老城有四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
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会馆,是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清雍正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商人前赴后继。为此,旅居昭通的各乡人士纷纷利用乡土情谊建立同乡会馆,保护自身利益。于是,昭通古城先后建成了川地庙(成都会馆)、陕西庙(西安会馆)、雷神庙(江西会馆)、妈祖庙(福建会馆),以及两广会馆、两湖会馆、云南会馆、贵州会馆等十五个规模宏大的会馆,在昭通古城形成了丰富的清代中国古建筑群落
历史性街区。包括福禄街(今朝阳街)、怀远街、永固街(今巩固街)、文渊街(今文渊街中段)、启文街、 崇义街、文化街、达智街、集贤街、薄济街、德育街、和平街等地区,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文化底蕴 深厚,重在启发民智。
昭通古城在200多年的发展中,吸纳了官式建筑、庙堂式建筑、民居式建筑等方面的精华,融入了昭通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居住文化习惯,逐渐形成了以清代建筑为主体又包含民国、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多元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昭通古城最适合夏天避署,于是定位为秋城,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无法重复,是中国的秋城,也是世界的秋城。将昭通古城定位为秋城,在云南就形成了南有春城、北有秋城的格局。
昭通古城 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是目前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 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昭通情感价值。特别是解放前的0.67平方公里,是古城保护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