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苴却砚文博园: 打造名砚产业链

永仁 苴却石

伍元东现在是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工艺美术大师。他与苴却砚结缘在2005年,那时他任成昆线技术改造攀枝花—广通段的地质负责人。首次接触苴却砚,就被它质地细腻、纹络丰富、雕刻精美的特性吸引。

伍元东是楚雄人,当他见到这种原产于永仁,但却并不被人所熟知的苴却砚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壮大苴却砚产业、使更多人了解、认识苴却砚,让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

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而得名。永仁地处滇川要害,自古就是滇中北进四川和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永仁县境比今天大得多,今天四川攀枝花的南部仁和区旧时都属永仁县管辖。”

“苴”字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读音为“zuo”,而非标准汉语中“ju”的读音。在不少专家看来,苴却砚集中国四大名砚的优点于一身:有“眼”、“膘”、“青花”、“水纹”、“眉子”、“金线”和“银线”,且发墨滋润,存墨不腐,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却因产地偏僻,不为人所知。

苴却砚因个性独特而被历代名家称赞为“砚中瑰宝”。宣统元年(1909 年),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带三方苴却砚经云南省府进贡京城,被送去巴拿马赛宝会展出,一举获奖。从此,苴却砚开始蜚声海外。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国书法热潮的兴起,苴却砚又再次吸引关注。中国著名书画家启功特为其题写“中国苴却砚”,方毅誉其为“砚中珍品”,董寿平为其题词“砚中瑰宝”,黄胄为其题词“美石妙品”,曾多次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国家元首。

如何让这种饱含文化积淀的“石头”重新焕发光彩,进而推广苴却砚及其文化,并推广永仁,伍元东的妻子——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佳认为,十年前的伍元东有着超乎常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006年,昆明第一家专业苴却砚销售店在翠湖正式开张。2007年,楚雄彝人古镇开了第二家苴却砚专卖店。2008年,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永仁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占地24亩的专业生产基地,随后公司又在东莞、昆明、楚雄、永仁、丽江、大理等地建立专卖店或销售点。

深化产业链开发

“苴却石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叶佳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人对砚台的了解还停留在实用性而非观赏、收藏上,所以苴却砚最大的核心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苴却石毛料的价格十年间翻了10多倍,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楚雄永仁·中国苴却砚文化博览园坐落在永仁高速路出口处,叶佳介绍,现在产业园中储备的苴却石毛料已经上百吨。“根据材料的优劣来分类堆放,比如有金线的在一个区域,有眼、有膘的在另一个区域。”

砚以有“眼”为贵(“眼”是指制砚石材中的天然圆形、椭圆形、卵形斑点构造,直径相差悬殊),所谓一眼难求,业内更有“七珍八宝”之说,即砚上有7个石眼为珍品、8个眼为宝物。“苴却石的天然石眼,有活眼、死眼之分,活眼中有瞳,瞳中有睛,睛中有晕,而死眼只是一个圆点,有活眼者为上上品,一方苴却砚有十几、二十个较大石眼也常见,甚至有几十个上百个石眼。有一方苴却砚上,石眼多达450余个。”

“这个牧牛耕田图的砚台是我们在央视来拍摄《文明密码》时做的。”叶佳所说的砚台就在园区展览室的一个玻璃柜里,没有定价,公司也“不打算卖”。“膘”色为水潭,三“眼”错落,一个位于牛头之上,另外两个分布在“水潭”之中,构思巧妙,生动灵趣。叶佳介绍,这方砚台的惊喜之处在于“做之前只有一个眼,做到后面才发现还有两个眼。”苴却石的珍贵往往在于“眼”,而心思缜密的工艺大师就会根据石头天然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创作。

“目前,我们公司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老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寸发标老师作为公司艺术总监、高级顾问,并聚集了清末苴却砚传人寸秉信前辈的后人及当代多位制砚名手,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团队。”据介绍,公司所招纳的制砚大师们个个身怀绝技,汲取了石雕、木雕的工艺和雕刻技艺,融各种技法于一体,汲绘画、书法诸多艺术于一身。

叶佳介绍,公司在发展苴却石文化产业的进程中,一方面坚持手工制作,在石砚的题材、用料、雕工等方面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利用苴却石这一神奇石材的天然石品花纹,开发出镇纸、印石、摆件、茶盘、挂件、笔筒、佩饰等有着浓郁传统意味的系列作品。“永仁苴却砚的设计工艺及文化含量不断提升,产品由单一的苴却砚雕刻,向苴却石系列产品拓展。”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经过6年的经营、培植,“天彝苴却宝砚”已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我们请了‘中国爨体第一人’陈正义老师为我们题字,现在爨体的商标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了。”叶佳表示,用爨体书写“天彝苴却宝砚”商标,既有文化联姻的意思,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推广效应。

叶佳的公司还收集了上百方古苴却砚,经专家鉴定,其中不乏可追溯到宋代的珍品。为了弥补苴却砚历史的空白,伍元东专门为此编写了《中国苴却砚古砚图录》。叶佳认为,苴却砚发展潜力巨大,若能借力好传统文化,可大幅降低企业的销售风险和开拓难度。

如今,“天彝苴却宝砚”已经成为苴却砚的杰出代表和苴却砚精品的代名词。“结合旅游产业,鼓励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走独具特色的产业化道路。”叶佳介绍。

互联网联动 玩转私人订制

展览室的正中有一个石缸,具体说来是一个风水缸。它颜色整体呈奶黄色,上下分层,逐渐递进。缸口像是随风摆动的荷叶,整个造型婷婷袅袅,十分悦目。“这块料子的硬度较大,不适合做砚台。”叶佳介绍,在专业人士的眼中,无论哪一种苴却石都能呈现出最美的样子。

陈列室的一角,还摆放着许多毛石。叶佳介绍,“这些石料都在等着被有缘人买下,和设计师沟通之后再进行制作。”最近,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还在互联网上玩起了私人定制。叶佳说,最开始产生私人定制的想法,“是希望客户也能参与到苴却砚的设计制作中来,促进他们对苴却砚以及苴却砚文化的了解。”作为从业者,叶佳和团队认为,“私人定制”可以更好地使用石材,也可以让客人参与其中。“客人买下石料之后,我们会根据客人的喜好和想法来设计砚台。”

叶佳介绍,一方苴却砚,需经三次设计。第一次根据石头外形、石眼做大致地设计;雕刻到中间,需要根据花纹、石眼的变化做二次设计;雕刻至底层,又需做第三次设计。“就是根据石头的天然变化做出灵活、机动的创意。”叶佳坦言,“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更契合客户需求,也能给设计者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

“现在很多人在宣讲传统文化,我认为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就是很有意义的一部分内容。”叶佳介绍,除了“私人定制”,天彝公司还积极和一些书法学校对接,“希望小朋友能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文化的根源。”

另外,公司还在尝试将石材做成茶盘,借茶盘传播传统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推介苴却砚。”叶佳表示,类似的产品创意、开发已经陆续开展了10多年,“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持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