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百花放,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普者黑景区仙人湖畔,蓝天之下,一朵朵格桑花竞相绽放,粉紫相间的花瓣在嫩绿的叶子间更显娇美,蜜蜂忙着采蜜,蝴蝶也流连在花间翩翩起舞。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丢了‘根’,彝族传统文化就是仙人洞村的‘根’。”仙人洞村村民小组长范成元感慨道。仙人洞村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景区内,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村寨。自2012年担任仙人洞村村民小组长后,范成元便牵头传统文化保护,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带领村民走上文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绘就仙人洞村乡村旅游新画卷。如今,全村196户村民几乎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2019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万余元,昔日落后贫穷的“麻袋村”,完美蜕变为丘北县“首富村”。
贷款自建客栈 乡村旅游发展拉开序幕
曾经的仙人洞因贫困被人称为“口袋村”,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村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外出借粮,那时,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
自上世纪90年代普者黑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以来,景区周边不少村民放弃传统农业种植,投入到旅游开发建设大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2005年,范成元也放弃之前工作,回到仙人洞村,向银行贷款近百万元,将自家古色古香的彝家土坯房改建为水泥砖房,农家乐“仙人居”应运而生,主营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工作。
民居改造回归传统风格 更受游客青睐
依托处于普者黑景区核心区的的自然资源优势,仙人洞乡村旅游火了,村民腰包鼓了;不少村民开始推倒土坯房,仿照城市民居建洋房开旅馆。
“野蛮生长”的旅馆并没有得到游客的青睐,“不土不洋”的建筑失去了彝族撒尼文化底蕴,仙人洞村的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2012年范成元上任后,决心为村里带来一些改变。在和村干部到各地学习之后他决定,长痛不如短痛,在村里进行民居改造,邀请专业设计机构,对村里房屋进行从内到外的重新设计,让仙人洞村回归一个真正的彝族撒尼村寨。
说服村民参与民居改造的难度超过想象。范成元拿着小本子到每家每户做工作,有对改建的资金来源、改建后收入保障有疑虑的,他都一一记下进行解决。为了示范带动,范成元首当其冲推倒了自家3层的“土洋楼”,进行了客栈改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保留彝族撒尼民居风格特色。我家的客栈原有30多间客房,现在改造提升后,客房减少到10几间,但更受游客喜欢,订单源源不断,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游客更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行走在仙人洞村,范成元指着一栋栋民宿介绍着布局、用料和装饰的特别之处。除了在客栈里体现文化元素,村里的餐馆为游客提供地道的丘北小吃,文艺队会组织表演和互动活动。范成元自家的客栈里就有一间地下酒吧,供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各种旅游活动有声有色,曾经因拆房改建对范成元颇有意见的村民如今见到他总要热情地拉着他去家里吃饭,有的人家为了不断适应游客需求,已经进行了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改造。
守住传统文化,乡村旅游不能丢了“根”
乡村旅游发展既要望得见绿水青山,也要守得住“乡愁”。在范成元所经营的民宿客栈内,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看到,专门设有“主人房”,房间布满老旧砖墙,墙壁上挂着各式农具,充满特点的布置,让入住游客能够真切体验到民族特色。
范成元介绍,“主人房”在彝族撒尼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将“主人房”作为客房,既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起到弘扬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作用。
如今,仙人洞村旅游发展已经迈进新阶段,民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全村人在收入成倍增长的同时,也真真过上了悠然自得,令人羡慕的“神仙”生活。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龚怡丹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