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位于中国西南最南端,云南省东南边,1950年设河口市,1955年改河口县,1963年改河口瑶族自治县。国土总面积1332平方千米,共辖6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0.78万人,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百年商埠·开放河口”呈现以下特点:
两河一口:河口,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最高海拔大围山主峰2354.1米,最低海拔处在国门口——南溪河中越公路大桥旁,仅76.4米,为西南云贵川三省的最低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口成为一座热带、亚热带风光的边境城市,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矿藏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菠萝、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热带水果和橡胶主产区之一。此外,因红河这一国际河流的联通,河口与越南首都河内单从名字来看就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
两国一城:两条河流,将一片土地分为两国;三座大桥,使两座城市连为一体。河口县隔红河、南溪河两河与越南老街相望,国境线全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滇越铁路大桥、南溪河公路大桥、红河公路大桥及越南的谷柳公路大桥、新坡大桥浑然一体,桥上车水马龙,沟通连接着两个国家的口岸城市。特殊的“地缘”与“亲缘”使中越边境这两座城市形成“城市既口岸、口岸既城市”以及“两国一城”的口岸独特景观。
两岸一区:目前,河口拥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2005年以来,河口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申报建设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努力迈向开放新前沿。作为云南开发开放较早的边境口岸之一,河口口岸自1897年开埠通商、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以来,几经兴盛衰落,历尽沧桑。1992年国务院批准河口为沿边开放县,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古老的通商口岸焕发出勃勃生机。
两市一带:昆明和河内这两大城市经过河口这一结点连成一线,这条开放发展之路从远古走来,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也将中国和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紧密联系起来。河口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处于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的“咽喉”,北距省会昆明市432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260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出海港口海防市360公里。“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让这里商贾云集、百舸争流、欣欣向荣,蒙河铁路(泛亚铁路东线)、昆(明)河(口)高速公路、红河航道经这里与越南互联互通,河口成为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进行跨国商品、人员、车辆、资金、信息交流的一个中心枢纽,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两化一体:国门口岸使本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相遇、相交、相容。河口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24个少数民族。瑶族“盘王节”等厚重的瑶族民俗绽放着迷人的魅力,古老的法式建筑、粤式建筑、古炮台和农垦知青诉说着远去的沧桑岁月,各民族的亮丽服饰、世界各地的游客、琳琅满目的异域商品展示着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成河口多彩多姿、和谐互融的独特边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