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数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
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踩花山这天,咪哆(苗语,小伙子)们个个穿着苗族的服装,肩扛芦笙,裤包里还装着心爱的调箫;咪彩(苗语,小姑娘)们个个身穿自己亲手绣的花衣衫和蜡花百褶裙,唱着山歌从苗山各个角落汇聚到花山上来。整个花山,人山人海,充满着欢乐的气氛。花场外到处摆满甘蔗,准备对歌的苗族咪哆都要去挑选又粗又大的甘蔗,与咪彩对完歌后送给对方。若要对歌,咪哆走到咪彩面前时,用花伞罩住那位咪彩,说:“远方的阿妹,要是不嫌弃,对个歌吧”。要是咪彩看中的话,她就会说:“那你唱来吧!”若是她看不中,她就会说:“谢谢阿哥,我不会唱。”那么,咪哆就得另找对象。男女青年之间,通过对歌,若是情投意合,双方就互相赠送礼物留念,待到花山节结束后,咪彩就跟着咪哆走。接着就只有等着喝喜酒了。
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彝族祭龙节
祭龙宴
“二月初二龙抬头,大仓满来小仓流”,这是彝族民间盛传的歌谣。3月12日,蒙自尼苏小镇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祭龙节如期举行,但今年统祭龙却不平凡响,格外引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游客欢聚一起,并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和文化大餐。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地逐渐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也将开始。传统的彝族祭龙节就是在这一天举行,祭龙活动由村里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龙头”,主持祭典,整村停止农事活动,杀猪祭祀龙树,龙树一般是由村中人选定的村中或村边的大树,一经选定则永为龙树,通过祭龙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充分表达了当地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同时制定村规民约,告诫村民要遵守乡规、敬老爱幼、勤耕细作。
祭龙仪式
据了解,尼苏小镇的彝族属尼苏泼支系,一直以来延续着传统彝族二月二祭龙的民俗。尼苏小镇当天的祭龙活动共分为祭龙仪式和祭龙宴两个部分。在祭龙仪式上,当地的村民向前来参加祭龙的游客展示了传统彝族尼苏人祭龙仪式,共分为祭龙众生排位,向龙树洒水,为龙树上香,敬焚祝文等9个部分,每一个过程庄重而神圣。所有仪式结束后,伴随悠扬的洞经音乐,村民们跳起了彝族传统的舞蹈,庆祝节日的到来。
彝族传统舞蹈
长龙古宴沿街摆,万千宾客齐欢聚。祭龙宴是祭龙仪式的重头戏,当天,整个尼苏小镇沉浸在美食的天堂,歌舞的海洋,不管是来自八方的宾客还是当地的彝族群众都亲如一家,他们围坐在一起,尽情的喝,尽情的唱,尽情的跳。祭龙仪式之后就是备受关注的祭龙宴,本次祭龙宴共有400桌,每桌4名游客,整个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每一桌的菜都是由当地的彝族老乡亲自下厨烹饪,所以菜的种类口味都不同,祭龙宴从村头摆到村尾,宛如一条卧躺的巨龙!
传统的祭龙活动,在今天的尼苏小镇不断地赋予新思想内容,既保持了民族精神根脉,也活跃和丰富了村民的现代文化生活,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村进寨,深入人心,也成为了尼苏小镇的旅游引爆点,引来了千万游客前来参与体验。据了解,这种活动在尼苏小镇将一直举办下去。